中国人讲究逝者入土为安,然而记者走访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一些医院发现,一些人因车祸等原因去世后,遗体却没人认领,长期存在医院里,最长的已存放20年。国内不少地区也有这种现象,殡葬管理部门希望国家能完善法律法规推动解决。
数据
呼市医院冷藏柜近七成被占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太平间共有49个冷藏柜,目前31个被无人认领的死者遗体占用,而且仍在增长。死者遗体长期存放带来开支加倍、遗留问题等诸多麻烦事。“最早的是2001年存进来的,由于没获得公安部门批准处理,只能继续放着。”该院工作人员介绍说。
呼和浩特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当地其他几家医院,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内蒙古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王庆民告诉记者,目前全自治区平均每个县级殡仪馆存放着近10具常年无法处理的死者遗体,其中无人认领的占多数。“我们做过统计,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太平间的遗体存放能力为197具,目前存放着无人认领的遗体135具,占去大半。”呼和浩特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副处长郝跃伟说,调查中发现有具遗体已存放20年,按呼和浩特市现行的每天50元遗体存放收费标准计算,已产生费用30多万元。
分析
积存原因多样处理陷入困局
记者了解到,医院和殡仪馆积存的无人认领遗体日益增多,处理困难,有多方面原因:
●死者登记手续不严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太平间的工作人员说,死者多是因为车祸等事故非正常死亡的,急救人员处理时或者未严格登记信息,或者无法了解死者有效信息,给后期处理造成困难。遗体存放久了,了解情况的人也越来越模糊,越拖越难处理。
●遗体因纠纷被遗弃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殡仪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文启介绍说,有些死者本来有亲属、单位,可亲属和单位为了不掏存放费,死活不认领。还有些有名、有主的遗体长期无法处理,主要原因是死者遗体涉及事故等各类纠纷,纠纷不解决,遗体就难以处理。
●多部门缺妥善协作
按照《呼和浩特市殡葬管理条例》,无主(无名)遗体由公安机关通知殡仪馆接收,并及时发布认领公告,公告满60日无人认领的,殡仪馆凭公安机关出具的死亡证明将其火化,相关运输、存放及火化费用由财政部门拨付。但是,对无人认领的死者遗体,公安机关一般不会轻易开出死亡证明和送至殡仪馆进行火化。如果没有公安机关出具的死亡证明等手续,殡仪馆又不会火化非正常死亡的死者遗体。由于彼此之间缺乏妥善协作的机制,公安、民政部门和医院、殡仪馆都很为难。
建议
指定接收 完善法律
记者调查发现,广州、济南、乌鲁木齐等许多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也都遇到了类似问题,对此,郝跃伟建议,地方民政部门能指定个别单位,固定接收无人认领的死者遗体,同时对这些单位的存放能力建设给予资金等倾斜,以分解医院的运行压力。
多家医院的负责人说,现在还得一手抓消化存量,一手抓减少增量,所以在逐步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得明确职责,强化协调配合。公安部门应严格执行公告到期即开死亡证明,为后续环节处理无人认领的遗体提供便利。
(来源:北京晨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