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创博会聚焦“农道”:把艺术还给农民

2015年04月12日18:54  来源:中国侨网
 
原标题:苏州创博会聚焦“农道”:把艺术还给农民

苏州创博会聚焦“农道”:把艺术还给农民

展会上“新农村建设设计案例展馆”受关注 王思哲 摄

  2015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12日在苏州举行。“农道”成为了本届创博会的一个新亮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都成为设计师们对于中国乡村的期待。

  行走在“农道”展示区,仿佛走进了儿时农村。用桔杆制作的椅子、用竹杆搭成的饰品架,在这个展示区里中国农村里的生活状态都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无疑,这个展区唤起了许多参观者对曾经农村生活的怀念。

  “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我们所有的中国文化都是来自农村,所以农村一点一滴的平常生活都是我们所追求的。”该展区年轻的设计师廖仓健把它称之为让设计回归“本源”,没有任何的附加,完全是考虑到使用功能。

  如果说廖仓健是在文创产品中把艺术还给农民,那么孙君则是在乡村建设中真的把艺术还给农民。正如孙君所言,自己不是在建乡村,而是在画乡村,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回归一个具有艺术和文化的乡村。

  作为苏州创博会2015“农道”讲坛上的嘉宾之一,孙君讲的主题仍是“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

  孙君,本是一个画家,然后十几年他的名字却同“中国乡村建设”联系在了一起。孙君谦虚地说,乡村设计师是自封的。他们的项目团队有很多梦想,乡村应该是什么样,人和树是什么样的,房子和河流是什么关系……想还原一个个乡村。

  论坛上,回忆十几年的乡建过程,孙君说有一幅画面特别打动自己,就是建设郝堂村项目,改造进行到一年半时,全村80%左右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孙君理想中的中国乡村需要“让年青人回来,让鸟回来,让民俗回来。”

  近年来,国内一批优秀设计师以“环境再造、文明重建、青年回归”为目标,在中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即将失去的乡村进行整体设计、系统建设,形成了一批成功的实践案例。

  但孙君认为,政府不应该过度干预,“用城市理念发展农村和用工业模式发展农村都不是最佳方案,农村应该建设得更像农村。”他表示,乡村建设的程序应该是:文化定位、植物修复、山水修复、乡村规划,“但是现在都反过来了,一开始就做规划,这样的做法是欠考虑的。”

  孙君在2003年创立了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从画室来到乡野田间。他称之为“回归和寻根”,那里有夏天在河边垂钓的童年记忆,也有身为一名艺术家想要探索和追寻的文明源头。

  2011年,孙君和“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等一群从事乡村建设的民间人士发起成立中国乡建院,致力于乡村的规划设计与落地实施,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系统性、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这些年孙君和他的团队经历过的项目,不乏一些没有水的地方,沙漠化的地方,大量的工厂污染,大量的食物浪费,这些项目都一幕一幕地留在他心中。他始终在想,他们团队能为农村做什么。

  在孙君的愿景里,农村可以很含蓄,很文明,适合生活,这才是想要的现代化。农村并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农村的建设,家庭的建设,家具建设都可以现代化。

  孙君透露,从2008年开始,有来自于上海、北京、天津等国内城市以及高校,室内室外行业参与到乡村建设的队伍中。中国的乡村建设正在开始起步。(完)

  (记者 周建琳)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