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巴彦岱》新疆首映:讲述超越民族的“真善美”

2015年04月11日07:18  来源:中国侨网
 
原标题:电影《巴彦岱》新疆首映:讲述超越民族的“真善美”

  一部旨在“走进维吾尔族人的心灵世界”,讲述超越民族“真善美”的电影《巴彦岱》10日晚在乌鲁木齐举行新疆首映式。

  电影《巴彦岱》以中国著名作家王蒙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新疆伊宁市巴彦岱村工作生活为背景拍摄,影片主人公被称为“老王”,讲述“老王”下放巴彦岱村劳动期间,与当地维吾尔族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努力学习维吾尔语,涉猎维吾尔文化,当地村民包容老王,和谐相处,亲如一家的故事,形成了“超越民族的友谊”。

  现实生活中,王蒙正是因发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才被划为“右派”,从而远赴新疆“劳动锻炼”,一待就是16年,其中7年是在巴彦岱。去年12月,王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观看完影片后曾感慨:“影片表现那时我与维吾尔族农民的那种相濡以沫的感情,让人感想很多。这是一种超越民族的真善美”。

  巴彦岱是蒙古语,意为“富饶之地”。影片导演董玲认为,《巴彦岱》并非王蒙的传记片,而是以他在新疆的岁月为背景,表现维吾尔族人的生存方式、民族性格,以及他们与汉族之间的相互影响。

  该片出品人、总制片人李德华说:“影片展现的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和当下新疆极端宗教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今天的新疆意义重大。”

  “影片中男主人公是老王,但影片重在讲述和展现的是维吾尔族人,意欲探寻和试图建立当下汉维两个民族间和谐的族际关系。”李德华认为,“影片中所呈现的一种生活状态,就是维吾尔族人淳朴的一面,善良的一面,智慧的一面,相互支持的一面,这是我们想表达的。”

  新疆文联理研室副研究员赛娜·伊尔斯拜克认为,影片《巴彦岱》为还原时代而努力,将浓烈化作平淡,试图让形式为内容服务,创造出本真的生活质感。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电影画面、民族音乐等讲述那个时代,让人感动落泪的同时,也让人感到温暖,是部治愈系电影。

  电影《巴彦岱》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宣传部、伊宁市委、市人民政府、北京南海影业公司、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等联合拍摄,由国内著名导演董玲执导,著名演员王洛勇担纲,已于2014年12月1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记者 孙亭文)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