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现行的法官编制数基本上是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根据常住人口的数量核定的,根本未预见近年人口大流动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不少基层法院,面临着非常突出的案多人少的矛盾,令法官不堪重负。
基层法官频频流失,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这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究其原因,工作压力大、收入待遇低和司法环境不尽理想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在不少基层法院,面临着非常突出的案多人少的矛盾,令法官不堪重负,我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各类矛盾纠纷多发,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大幅增长。以苏南某基层法院为例,该院2011年之前的年收案量一直维持在8000至10000件之间,2012年上升到14000件,2013年为18000件,2014年为26000件,今年仍呈高位增长的态势,而法官数量基本没有增长。
据统计,该院去年法官的人均结案数为340件,不考虑节假日也要将近日结一案。案件的增多,让法官疲于应对,承受着巨大压力。工作时间无法完成的工作,只能靠加班加点来完成。“5+2”、“白加黑”成为常态,有法官形容自己“上班是机器人、下班是植物人”,上班时间保全、调查、开庭、调解,晚上加班撰写文书,回到家中总是疲惫不堪。
那么为什么不能增加法官的数量?现行的法官编制数基本上是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根据常住人口的数量核定的,根本未预见近年人口大流动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上述基层法院所在地区的常住人口为80万,公安机关登记的外来人口也是80万,加上未登记的人口,远超200万。(同样有着80万常住人口的皖西某县,大部分人口在外打工,县法院年受理的案件数不到3000件,法官数量与苏南这家法院基本相同)
收入待遇低,也让法官很受伤。一方面,同样的法科毕业生,选择做律师或者企业的法务人员,收入往往高于法官。另一方面,在待遇与行政级别挂钩的情况下,法官晋升通道狭窄,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再到副庭长、庭长,没个十几年是不可能的,有的法官终身只能当审判员,到退休也难以享受科级干部的待遇,而同样的一名高校毕业生进入其他机关工作,过个三五年就晋升到科级职务非常容易。法官职业门槛高,要求高,但却没有相应的职业待遇,在诱惑面前难免会心动,走上辞职或者调离之路。
司法环境不尽理想,是压垮一些法官的最后一根稻草。立志当法官的,都是怀揣着崇高理想的,但现实常常让其深受打击,感受不到应有的职业尊重。一方面,法院内部行政化倾向仍然严重,独立行使审判权尚有差距。除了审判工作之外,法官还要承担宣传、调研、普法等其他的工作。而不合理的考核又成为束缚法官手脚的绳索,让其难以大展身手。另一方面,社会对法官的评价不够客观,一旦裁判结果对其不利,就无端指责,无理上访。我有位法官同事就是因为将被执行人的房产依法拍卖,其和家人就数十次受到骚扰和辱骂,让其萌生退意。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司法改革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正在出台的改革举措直指当前基层司法领域存在的沉疴,可以说“曙光在前头”。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现在关键是要拿出稳定人心之策,让基层法官坚守住心中的梦想,度过最为艰难的时光。
□庾向荣(法官)
(来源:新京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