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4月10日电 (胡健)刚刚实行9天的“禁车令”突然中止,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近年来,中国多地遭遇政令“朝令夕改”的尴尬,究竟是掌权者考虑不周,还是背后隐藏着利益链条,一次次的“撤令”中,政策严肃性难以体现。
10日零时,运行9天的五台山进山车辆管控政策宣布取消。期间,来自民间和媒体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原山西忻州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陈庚锁认为,五台山容量很大没有拥堵之虞,景区禁止自驾车进入属于因噎废食。
对进入五台山景区车辆实行管控的政策始于4月1日,政策要求自驾车游客的车辆停放在入山停车场,游客换乘观光车游览。该政策颁布的第9天,有媒体暗访景区发现诸多乱象,不少当地居民借此敛财,游客只需缴纳200元人民币至500元不等的金额便可自驾出入。
游客若想从正规渠道进入五台山景区,除需购买134元的门票外,还需多掏50元购买观光游览车票。报道称,该观光车属日升达环保车公司,该公司由五台山风景区政府控股,专门从事五台山三个售票处和景区间游客的交通运输,日升达公司无疑是此次“禁车令”的最大受益者。
事实上,政令“朝令夕改”的例子在中国多地屡见不鲜。其中,持续时间最短的是广东佛山的“放宽限购令”。该政策于2011年10月11日上午11时49分发布,当晚11点24分因“需进一步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综合评估政策影响”而暂缓执行。
2014年5月,三亚市发布将向62万人发放2.2亿元物价补贴的消息。一个多月后,三亚市财政局称,原计划全民发放的物价补贴,现只针对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优抚对象、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全日制在校大中专(含技校)学生等特殊群体发放。
一次次的“撤令”背后,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在民众心中,政府公信力也在逐渐削弱,政策严肃性难以体现。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杨芳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策环境复杂多变,这一特殊性从客观上增加了政策的风险,缩短了政策周期,是造成“政策短期流变”的客观原因。此外,在政策实践中,个别地方政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决策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