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李晓萍、王洹星):中国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4%,涨幅与上月持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6%,降幅有所收窄。专家分析认为,CPI数据表现好于预期。在连续37个月负增长之后,PPI也将改变从去年7月开始的降幅逐月扩大态势,降幅将趋于收窄。
数据显示,3月CPI虽然同比上涨了1.4%,但环比下降0.5%。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3月份CPI环比下降主要是受春节后价格回调的影响,“3月环比回落0.5%,还是比较大的,正常情况都是0.1%、0.2%。3月是春节之后的一个月,春节过后肯定蔬菜水果、肉禽和鸡蛋都会下降,这是春节典型特点,只要过了这个月,平均环比基本在1%以上,春节过后在0.5%左右。春节期间菜价上涨百分之三四十很正常,之后食品价格会回归正常。而肉价为什么上涨没有那么明显,现在养猪规模化生产,确实周期和以往不同,肉价回落没有那么多,这是回落的最重要因素。还有原因包括,国际初级产品比如油价的价格波动,3月份下调了汽柴油价格,这个有一定影响。 ”
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也撰文指出,随着务工人员陆续返城,一些节前高涨的行业如理发、洗车和家庭服务类价格正在从“春节价”回落至正常水平,这也影响了CPI环比下降。
另一个数据PPI呈现了积极变化。这个反映工业需求状况的指数已经连续37个月负增长,从去年7月到今年2月,该指数同比也呈现降幅逐月扩大的态势。3月份,这个数据终于呈现了环比和同比降幅双双收窄。PPI同比下降4.6%,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收窄0.6个百分点。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认为,未来降幅仍将逐月收窄:“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和我国供给侧产能过剩,这两方面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PPI持续下降。近期以来,一方面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已经逐步趋稳,前一段时间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已经转向现在的基本稳定,由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带来的PPI下降因素接近消失。另一方面,随着结构调整,大量过剩产能通过资产重组、优胜劣汰退出,供大于求导致价格下降的因素也将逐步消失。所以,我认为PPI降幅在未来将会呈现出逐月收窄的态势。”
对于一些认为PPI长期负增长就意味着通缩风险的看法,余斌认为,需要结合PPI和CPI综合来看,放在一起考虑,不能说中国经济是不稳定的。
下周,中国国家统计局还将发布一系列3月份和一季度的数据,涉及GDP、房地产投资、工业产值以及消费等。从去年底开始,中国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下调存贷款利率,国务院也连续部署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措施,未来政策是否会加码?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认为:“今天大家预期(CPI)平均1.3左右,这个数据是1.4,比预期略微好一点,但还是很低的,基本中性,不能肯定说这个数据降了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预期会加强,还得看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数据,如果比预期还差,可能采取措施动作会快一点。”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