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色“智取”威虎山

2015年04月06日12:26  来源:中国侨网
 
原标题:用绿色“智取”威虎山

  放下斧锯的伐木工刘振国有了一份新工作。他身穿大皮袄,头带貂皮帽,手举烟袋锅,坐在虎皮椅上扮演起“座山雕”。

  “座山雕”是中国“文革”时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反派角色。这部京剧在上世纪60年代广为流传,近期又由香港导演徐克重新改编,搬上银幕。

  剧中所写的解放军智斗匪帮的故事虽为虚构,但“发生地”林海雪原却真实存在于中国东北的苍茫林区之中。刘振国所在的柴河林业局,就利用文学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原型“威虎山”寻求产业转型。

  黑龙江是中国重要的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中国每10根木头就有3根半来自该省。2014年4月,黑龙江大小兴安岭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柴河林业局成为当地产业转型的改革试点。

  在柴河林区开发的景区中,仅“威虎山九寨”一处景点,去年就接待游客58万人次,门票收入达2600万元人民币,日最高接待量达3万人次。

  刘振国发现,不砍树,也能赚到钱。“停伐是好事儿,前几年生产任务越来越少,可采的伐区也不多了,我们工人私下里都盘算过,真不让采伐了,我们就营林、造林、抚育,在景区搞好旅游服务。”

  涵养生态资源,以绿色的方式提升经济效益,已经从中国局部的改革试点上升为“政治任务”。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绿色化”,将之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这突显了中国高层致力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的决心和态度。

  以“威虎山”品牌效应成功转型的黑龙江省内林业局绝非个例。建生态、重保护的观念和产业实践正逐步普及。同样被大山环绕的卫星林场,也打响了“威虎山·雪村”品牌。

  原卫星林场老职工金友清对记者说:“我们守着这片大山就是最好的资源,就是我们手里的‘金饭碗’,我把家里的空房子装修了一下,开起了家庭小旅馆,可容纳十人住宿。明年打算再扩大规模,把家庭旅馆做大。”

  柴河林业局对旅游、绿色食品、木材深加工等产业都冠以“威虎山”品牌,以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我们现在以‘威虎山’为卖点,设计杨子荣人物雕像和东北虎雕刻等工艺品,希望游客喜欢独具特色的威虎山根雕,留下纪念。”原柴河林业局贮木厂卸车工马传昌告诉记者说。(魏来)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