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有关生死的“公开课”

2015年04月06日11:12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一堂有关生死的“公开课”

  清明时节,“生”与“死”总是绕不开的话题,生老病死是必然的趋势,每个人也逃脱不了。昨天半月谈刊载了一篇文章《生命最后,为何难留尊严——中国很多治愈无望病人被劝退出院》,记者们赴京、吉、鲁、浙、川、宁等六省区市,走近那些身患绝症将走向生命终点的患者们,向大家剖析了什么叫做有尊严的死亡。笔者深受感触,犹如上了一堂有关生死的“公开课”:什么才叫健康的“生死观”?我们如何学会去坦然坚强的接受、面对死亡?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惯,死亡是个忌讳的话题,谈论死亡被认为很不吉利。小时候每当问大人“有一天我会死吗?”这样的问题,总会被训斥。从家庭到学校,以或逃避、或含混、或欺骗的方式面对这一问题,让很多人的人生中,缺少了宝贵的“第一课”。

  与我国这方面教育欠缺相比,国外很多学校却将“生死观”教育,作为孩子入学必修课的“第一课”来开设。实际上,对于死亡教育,重要的不是认识死亡,而是要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让孩子从小就树立一种健康的“生死观”。

  3月30日,杭州一个11岁女孩从7楼阳台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起因竟是“没交作业”。这样的悲剧总时不时刺痛社会大众的心,设想如果女孩接受过正确的“生死观”教育,她会如此轻易的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吗?

  生活有时候是沉重的,有时候甚至是坎坷的。但或许是因为这些沉重和坎坷,以及扛过那些沉重、走过那些坎坷,生命的质量才得以提升。青年歌手姚贝娜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毅然决定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生命虽然逝去,但她却把光明留在了人间,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借用法国文学家托马斯·布朗的名言,“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

  而对于那些身患重疾治愈无望的人,我们很多人只知道希望拼尽全力去挽救生命,却并不了解还有“临终关怀”这么一回事。它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让他们走得很安详;还可以对家属进行哀伤辅导,让他们能早日走出离别之痛。国内临终关怀机制尚不完善,真心希望临终关怀能够得到普及,让更多的人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可以选择有尊严、优雅地转身离开。(文/卢俊宇)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