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只是空洞的仪式

2015年04月05日01:12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清明,不只是空洞的仪式

  希望祭扫和踏青,对我们所有人而言,不只是空洞的仪式,而应该细细品味其内蕴,使其成为一次灵魂休憩与洗礼的机会。

  乍暖还寒时节,迎来了清明。短暂的3天小长假,让我们得以重逢暌违已久的亲人;或者与家人朋友,行进在踏青扫墓的路上。

  扫墓和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主题,二者又有内在的一致性,那就是“清明”。“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具有大自然的清明、个人内心的清明、政治的清明三个层面。

  这些年来,清明祭扫踏青似乎日益得到重视,这是好事,其中可以隐隐看到清明之风所形成的良性循环。国家层面,通过严惩腐败在全国形成清明之气,个人层面也就多了“日三省乎吾身”和“修身养性”的清明,而“复得返自然”,正是清明生境下的理想结果。

  那么,通过清明节的扫墓和踏青,我们又在承袭什么呢?

  先说扫墓。清明祭扫,是返本追宗、缅怀先人的仪式。重视祭扫,有双重的好处,一是有助于弘扬“孝”的传统美德——孝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核,古代往往忠孝并举、孝廉并举。不能想象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能对国家尽忠,古代有“岳母刺字”的佳话,由对父母之孝而至对国家之忠,是孝应有之义;孝也能促成廉。不少已经锒铛入狱的贪官,在忏悔时,都涕泪交加地提到,忘记了当年父母的教诲和对父母的承诺。第二个好处是,能够让我们及我们的孩子,通过对先人恭敬肃穆的礼敬仪式,培养敬畏感。科学的昌明,容易使人们打破敬畏;道德的弘扬,则让我们重建敬畏。窃以为,敬畏感的缺乏,正是法治推行的主要阻力。

  再说踏青。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人与自然高度合一。即便如此,也会常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叹。今天,我们常说,追求物质的脚步过于匆促,灵魂已经落在后头。因此,清明的自然,正是我们安放迷途和疲惫的内心的理想家园。

  希望祭扫和踏青,对我们所有人而言,不只是空洞的仪式,而应该细细品味其内蕴,使其成为一次灵魂休憩与洗礼的机会。

  本报特约评论员刘志权

(来源:京华时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