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资料图片
京华时报讯(记者聂宽冕)葡萄牙当地时间4月2日,世界电影公民、葡萄牙“国宝级”电影大师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于家乡波尔图去世,终年106岁。奥里维拉长期活跃在葡萄牙的影坛上,支持葡萄牙电影界的改革运动。他曾涉猎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堪称世界电影史上罕见的全能型导演。他还是世界电影史的见证者,一生经历了默片、有声片、黑白片和彩色片的数次变革。
热爱电影却颠沛流离
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1908年出生在葡萄牙波尔图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得到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时代就热爱电影,在意大利导演里诺·卢普在波尔图创办的电影演员学校学习。1931年,他拍摄了纪录片《杜罗河上的苦工》,随后开始了拍摄生涯。1942年,他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街头少年》。影片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使用了很多类似的技巧,包括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同期声录音、自然光拍摄以及表现普通人生活等等。可惜的是,这部电影因为主题黑暗,人生观并不主流,而遭到了当局的封禁,直到19年后才被解禁。从1932年到1970年,整个葡萄牙都在独裁统治的阴影之下,奥里维拉的作品也常被国家否定,所以很少有机会能拍摄电影,更谈不上获得国际性的声誉。
1955年,奥里维拉前往德国,学习了表现主义和长镜头技巧。1956年,拍摄了纪录短片《画家与城市》,从此脱离蒙太奇技巧派,实验长镜头的表现力,转而运用一些“故意长的长镜头”。1962年,奥里维拉被秘密警察逮捕,随后又被释放。此后他拍摄了《春天的活动》,这部充满政治隐喻的影片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认可。此后《伊尔矛·尤里奥的书简》《今与昔》等片的成功进一步巩固了奥里维拉国际电影大师的地位。
70-80年代迎来巅峰
1972年至1981年,随着政治上的解冻,奥里维拉拍摄了“得不到的爱情四部曲”《过去与现在》《贝尼尔德》《毁灭的爱情》和《弗兰西斯卡》,获得了国际性的成功,也让奥里维拉重新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虽然政治上的转变和由此而来的国内暴乱让他的电影工厂遭到霸占,他也失去了自己所有的财产,但是这四部电影的成功让国际影坛注意到了这个葡萄牙的导演,奥里维拉获得投资也越来越容易,而他拍摄电影的速度和质量更是越来越高。
1983年,奥里维拉拍摄了《缎子鞋》,影片对原著极为忠实,并把记录舞台剧的某种纪录片的倾向发挥到了极致,这部长达7个小时的电影,在1985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拿到瑟吉奥·特拉萨蒂奖。而从1990年的《不,或者指挥者的虚荣》之后,奥里维拉每年拍摄一部电影,几乎每一部电影都能得到三大国际电影节的青睐,几乎每一部电影都能被法国权威的电影杂志《电影手册》选为年度佳片。1999年他凭借改编自法国名著《克莱芙王妃》的影片《信》入选戛纳电影节,2001年,93岁高龄的他以影片《我要回家》第11次进入戛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
第65届威尼斯影展上,奥里维拉再次光临,带来了短片《虚与实》,上台致辞时,全场起立向这位影坛长青树鼓掌致意,一贯严肃的电影节也为这位百岁导演颁发了旨在表彰年轻电影人的奖项,正如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所说:奥里维拉虽已年过百岁,但他却是威尼斯电影节上最年轻的一员。在2008年戛纳影展度过百岁寿辰的奥里维拉,仍觉得自己不算老,表示还要继续拍。
给自己拍的纪录片将会上映
国际上的很多著名导演,都在自己70岁之后,减少了自己的工作,而奥里维拉却在90岁之后,开始爆发。虽然奥里维拉相比费里尼、安东尼奥尼这样的大师,还是缺少国际性的知名度。但是他对影像本体性的探索,对文化、冲突以及情感之间的微妙掌握,都是大师级别的。他一生拍摄了包括纪录片、短片和剧情片在内的62部电影,撰写了52个剧本,参与了大大小小78次各种电影奖项的角逐,并拿到了包括威尼斯终身成就奖(2004年)在内的47个奖项。
奥里维拉还是世界电影史的见证者,经历了默片、有声片、黑白片、彩色片、三大电影节的崛起,以及资本主义对电影艺术的影响。1982年,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为自己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名为《访问或回忆或忏悔》。按照他的愿望,这部电影将会在他去世之后上映——这或许是这位一直到106岁还在拍电影的大师,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财富。
(来源:京华时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