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亟待改变

2015年04月02日09:5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亟待改变

  据《光明日报》近日报道,备受关注的四川大学首届“卓越教学奖”揭晓,十位教师分享殊荣,一等奖得主获50万元奖金,百万元特等奖空缺,引发社会热议,赞同声和质疑声皆有。对于不同的声音,川大校长谢和平院士回应说:“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就是希望我们的教师多一点时间留在校园,多一点时间投入教学,多一点时间与学生交流。”

  川大如此大手笔地重奖本科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令人鼓舞,尤其是让常年深耕本科教学的老师看到了希望。但这个百万大奖却让我们不得不再次关注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高校教师有多少时间、精力与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交流?熟悉实情的人都知道,相当多的高校教师因科研重压而无暇顾及教学。教学不仅包括课堂授课,也包括课后交流。然而不少忙科研的大学老师甚至连下课后的几分钟时间都没有,铃声一响就赶紧走,让学生有事发电邮、微信、短信、打电话。就交流与教育的实际效果来说,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显示,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要远好过不见面的对话。

  导致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根本原因是现行的高校评价机制。对于大学而言,最大的“政绩”不是教学成绩,而是科研成绩,尤其要看得到了多少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与项目,带来了多少万甚至多少亿的科研经费。正是在这种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下,导致了高校科研功利化和教学荒废化的趋势。

  要纠正这种不好的倾向,首先,高校要转变高等教育观念,不再把高校视为科研机构,回归教育机构本位。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敦促高校严格贯彻落实“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的规定。最重要的是,在职称晋升和教育资源配给上,要加大教学的分量,而不是唯“发文章”“拿项目”试举。

  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高校的主管部门应尽快改变对校长的考核标准——不再以科研为主,而以教育教学为主。在评价大学校长的工作时,应该更多地看在其治下的学校,是否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公认的成绩。如果对校长的评价标准依旧,那么必定会导向“科研GDP主义”。

  四川大学百万教学大奖是一个有益的探索,但要想改变高校轻教学、重科研的现状,这恐怕还远远不够。唯愿它能够示范兄弟院校,进一步激发高校改革,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让这种备受诟病的评价机制,尽快迎来大刀阔斧的改革。

(来源:光明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