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来源:央视新闻
31日,随着最后一棵落叶松的倒下,中国最大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结束了长达63年的采伐历史,并迎来新的生态建设发展时期。
内蒙古大兴安岭最后停伐的区域位于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林场。在停伐现场,工人代表们向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移交了采伐工具,从此,曾经的伐木工将转而成为森林的守护者。
“今天的心情非常复杂,既有对这份工作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的向往。”伐倒最后一棵松树的伐木工王铁昌说,“停伐后,大兴安岭青山绿水永续利用的目标真的就要实现了,这是几代务林人的心愿。”
记者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了解到,从3月10日起,该林区的19家林业局已开始陆续停伐。内蒙古森工集团董事长、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党委书记张学勤说,自1952年开发建设以来,几代务林人栉风沐雨,共为国家提供了2亿多立方米的商品材和林副产品,上缴税费200多亿元。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地处祖国最北端,林业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27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7.44%,活立木总蓄积9.5亿立方米,总面积、活立木总蓄积居东北内蒙古四大重点国有林区之首。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对木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响应国家号召,第一代务林人告别故乡,爬冰卧雪,以人拉肩扛的方式挺进了茫茫林海。先后在林海深处建设开发25个城镇,成立19个林业局,1个北部原始林区管护局,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及航空护林、森调规划、旅游、房地产等23家企事业单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区最高年份财政上缴曾占内蒙古自治区财政的50%以上。
针对长期以来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展了“天保工程”,该工程实施后,林区开始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到2013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每年的木材采伐量已从天保工程实施前的396万立方米减少到110万立方米。
第八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天保工程”实施13年间,林区森林面积净增87.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8.57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增加1.8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开发初期的54.6%提高到目前的77.44%。新增森林蓄积折算经济价值达1000多亿元,新增碳汇价值折合人民币190亿元。
“天然林的生态功能是人工林或其他植被不可替代的。”内蒙古森工集团总经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局长巴树桓表示,即便森林覆盖率得到了大幅提高,但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天然林是经过数以千年甚至是上万年的逐步进化而自然演变的生命体系,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功能大大的高于人工林。
巴树桓认为,此次停伐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已由靠过度采伐来获取林木资源的时期转为以生态效益为主,向公众和整个社会提供公共生态产品的时代。
记者采访了解到,按照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总体部署,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计划用5-10年的时间,率先基本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完善的生态主导型经济体系、公平普惠的社会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记者邹俭朴)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