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变南水北调为发展机遇 “生态红线”倒逼产业转型

2015年03月22日08:03  
 
原标题:湖北十堰变南水北调为发展机遇 “生态红线”倒逼产业转型

  经济日报讯 (记者林跃然 魏劲松、通讯员马献伦)3月初春,虽是淡季,湖北丹江口润京水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武当山泉”牌矿泉水在北京市场却销售火爆。润京水业董事长陈斌告诉记者,由于打出了“南水北调”品牌,“武当山泉”加班加点生产仍供不应求。

  陈斌的另一个身份是湖北丹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几年前,他所负责的3家大型化工企业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被迫关停。“库区生态保护倒逼着企业转型。”陈斌介绍说,2013年7月,投资1.6亿元的润京水业生产线生产出了第一批瓶装水,水源就来自丹江口库区底部。“如果能把北京市场打开,仅北京地区就能做出10亿元产值。”

  在年均95亿立方米的汉江水北上的同时,水源地湖北十堰市的产业也正沿着绿色方向转型发展。十堰市委书记周霁说,“生态红线”成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倒逼机制。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为保一库清水北送,十堰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关停329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对160个污染严重的拟建项目予以否决,完成治理项目300多个。据测算,十堰市每年将直接减少财政收入8.29亿元。是守着水库要政策,还是变南水北调为转型契机?十堰市的选择是不等不靠,主动优化产业结构,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做强汽车产业。十堰坚持发展商用车、专用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4类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东风商用车与沃尔沃汽车公司合资的新公司总部落户十堰,东风汽车十堰基地的整车产能将实现翻番,达到70万辆。三环专汽10万辆整车扩能、东风小康30万辆发动机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建设,引进了高端制造投资140亿元,十堰成为国家级汽车制造中心。

  做大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十堰打出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3张世界级“名片”,整合了境内100多个生态人文景点,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2014年,旅游业总收入在十堰市GDP中的比重提高到18.7%,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提升到37%,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做优高新技术产业。以“水”为媒,十堰吸引了京津冀经济圈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聚集。该市成功创建了国家“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中关村科技园也落户十堰,生物医药、绿色能源、新材料和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26.5亿元。

  做深特色农业。既要水清,又要民富,十堰积极推广种茶、栽树、种草等无污染、不造成水土流失的特色作物种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目前,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标志品牌达210个,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00亿元,同比增长40%,“中国药谷”产值达500亿元以上。

  通过倒逼产业转型,“青山绿水”换来了“金山银山”。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0.8亿元,增长9.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9%,降幅居全省第一。十堰市市长张维国表示,经济GDP、绿色GDP和民生GDP高度融合,十堰正力争成为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