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六安市市长毕小彬感到比以往“更有底气”。
毕小彬说,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而今年报告中生态文明的关键词被提到的次数明显增多,还提出了全面、深入、具体的要求。
比如,报告指出,“森林草原、江河湿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绿色财富,必须倍加珍惜”,“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报告还强调,“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生态环保贵在行动、成在坚持,我们必须紧抓不松劲,一定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
在毕小彬看来,这些“攻坚宣言”一语千钧、掷地有声。
几年前,为了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毕小彬曾多次去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考察。那时,大家注重GDP,高速发展换来的数字令人羡慕。
然而,毕小彬发现,很多城市快速发展创造巨大创富,但也带来“后遗症”,水流被污染、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空气质量很差,有些甚至触目惊心,老百姓对政府意见很大。
“传统的以牺牲环境、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已难以为继、走到了尽头。”毕小彬说,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享受宜居宜业的环境,已经成为最基本、最迫切的民生需求。
相比于那些先发展后治理的城市,六安市有很硬的“资本”。
六安一年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在300天以上,连续10年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六安大别山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是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金寨县、霍山县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霍邱、寿县、舒城、裕安4个县区被纳入国家农产品主产区。
去年,六安的游客量是2400万,最近3年,这一数字每年都以30%的速度增长。这些数字让这位49岁的市长感到自豪。毕小彬认为,城市的其他优势可能会逐渐衰竭甚至慢慢丧失,而生态环境优势却可以持续保值升值,它将是长久的核心竞争力,“保护好生态环境,怎么强调、怎么为之付出都不为过”。
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发展、放飞金色梦想”,以绿色发展为总取向、总战略。
在毕小彬看来,绿色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发展摆脱对高排放、高消耗和环境破坏的依赖,实现生产与生态、增绿与增收相协调、相统一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
他们定下的目标也与生态建设有关:把六安建成安徽优质水源地、华东地区生态后花园、大别山区转型发展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毕小彬说,六安市专门规划1600平方公里的“六安茶谷”项目。这个绿色发展平台利用当地茶叶、毛竹、石斛等农产品进行加工,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发展融为一体。
“不能守着青山绿水饿肚子。”毕小彬说,去年,六安的经济增速达7.9%,位于安徽省中下水平。但对于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他们绝对是“一票否决”,毫不含糊。
“过去‘捡到篮里都是菜’的心态已发生变化,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不能‘饥不择食’。”毕小彬说,这两年来,被拒绝的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划要求的项目,总投资加起来已超过300亿元,像化工、造纸、皮革等项目一律被挡在门外。
毕小彬认为,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受益的不仅是本地区。为了保护环境,六安牺牲了一些发展机会。毕小彬希望,能在国家层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去年,针对大别山水资源保护,安徽省设立省级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两亿元,其中安徽省财政出资1.2亿元,合肥市出资4000万元,六安市出资4000万元。补偿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承担”的原则,以某个管闸为跨市界考核断面,以断面监测水质情况确定补偿责任主体。
若断面监测水质达到标准,下游合肥市将补偿资金拨付六安市。若断面监测水质达不到标准,上游六安市将补偿资金拨付合肥市。不论何种情况,省级1.2亿元补偿资金全部安排给六安市,专项用于流域水污染防治等工作。
“这是双向约束的过程,也会督促我们把水资源保护好。”毕小彬说,生态补偿机制的确立,使得空气、水资源等生态公共产品都能卖钱了。
让毕小彬感动的是,越来越多老百姓关注环境保护,并形成共识。
去年,六安出台规定在城区限制性燃放烟花爆竹。出台规定前,政府压力大,怕规定难以推行。他们做的民意调研结果却显示,90%以上的老百姓表示赞成。
(来源:中国青年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