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种种原因,西方人脑海里对西藏存在不少不切实际的看法,倾向于把西藏神秘化。曾在西藏旅行了一个多月的德国民族学家南因果认为,西方不少人脑海中的西藏与真实的西藏相去甚远,没有去过西藏的西方人对西藏没有发言权。
2002年,南因果还在莱比锡民族学博物馆负责东亚民族文化展览。博物馆当时关于西藏的藏品多是宗教方面的,而南因果认为藏族文化不是只有宗教文化,便萌生了亲自去西藏看一看的想法。他准备去实地考察藏族牧民奶制品生产和消费,并收集一些反映他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展品。同年6月,他踏上了考察西藏的旅途。
南因果告诉新华社记者,在海拔4000多米的那曲县切玛热巴村,他与一个牧民家庭祖孙三代八口人同吃同住了一个多星期。他与主人拉家常,帮他们放牧,记录他们生产奶制品相关的活动以及妇女手工编织的技术细节。
除考察牧民生活外,南因果还在拉萨会晤了西藏大学、西藏社会科学院、布达拉宫博物馆和西藏博物馆的学者,拍摄了大昭寺屋顶修缮时藏族妇女唱着劳动号子“打阿嘎”的传统工作方式,在色拉寺观摩了喇嘛辩经……
南因果说,没有去过西藏的西方人对西藏没有发言权。为了尽量全面了解当地人所思所想,他在西藏尽量接触包括老贵族、藏族干部、学者、喇嘛、牧民、司机等各种人。通过这些零距离接触,他觉得藏族和其他民族一样都是扎根生活的饮食男女,区别主要是文化传统和行为方式等外在的东西,西方人基于间接经验神化藏民族的一些说法很可笑。
南因果认为,除了一些故意歪曲事实的反华宣传外,还有一种把西藏正常的现代化视作“汉化”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被“藏独”势力利用,在西方还很有市场。比如“藏独”和一些西方人称,修建青藏铁路是汉族要大举移民西藏的工具。而实际上,青藏铁路帮助外来游客前往西藏,也帮助了很多朝拜的藏人便捷地旅行。
“在西藏建工厂、学校,乃至整个西藏的发展,都是一个正常的现代化过程,这根本不是汉化。”南因果说。“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和争鸣实际上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帮助和启发。”
“就西藏而言,与汉族文化的交流是件好事,这有助于增强藏人发展弘扬本民族文化的意识。任何文化,如果一味偏执于保护、保留,不去寻求革新和发展,就肯定要被淘汰。正是与包括汉文化在内中国其他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才能保证藏文化的长存。指责中国‘文化清洗’藏区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他说。
南因果说,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藏文版《中华大藏经》是能调动中国各种学术力量、继承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例子。
解放前西藏藏文书很少,且以经书为主。现在无论是中国的哲学经典、西方文学作品、还是现代科学文献等都有藏文出版物。对此,南因果说:“现在的藏族人已经有条件以藏文为主享受完满的精神生活,这是一个大发展。”(记者班玮)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