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1日电 题:珞巴族文化的新传承:走出深山待客来
中新社记者 白少波
“‘神鸟’飞出了雪域深山,希望能够飞得更远,让更多人了解珞巴族文化。”全国人大代表扎西央金来自西藏山南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她对本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尤为关注。
珞巴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墨脱、米林、察隅和山南隆子县等地,有语言而无文字,依靠祖辈口头传说延续着文化传统,人口有3000多人。
扎西央金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她已经连续3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保护珞巴族民族文化的建议。
扎西央金说,犀鸟是珞巴族民间传说中的神鸟,但它的故事只在族人世代讲述的传说中,而其他民族文字书籍中亦无记载。
2014年,当地以这一传说为蓝本,投资60多万元人民币,把珞巴族打猎、农耕等文化融入原生态舞蹈《犀鸟之魂》,30余位珞巴族村民参与演出,在西藏藏历新年晚会上获得了成功,让更多人了解到珞巴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这让扎西央金对于用新颖方式、手段保护推广民族文化有了更多思考和期待。
扎西央金此前曾建议保护珞巴族村寨文化特色,去年这一愿望在斗玉村变成了现实,通过各方投资完成的民俗村改造项目,“把民族的特色体现出来了”。
扎西央金介绍,由于珞巴族以前在深山密林中居住,原来建房时多使用稻草、竹子等简易材料,现在生活改善了,如果还用传统材料建房不耐用、不安全。
如何让族人既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又不失传统风貌,她所在的乡村在这方面花了很多心思。扎西央金说,在改造创新过程中,每一步都和全村人一起商量,最后选出最受欢迎的办法,再去实施。
“新改造后的房屋使用铝制材料,仿制了传统建筑的装饰风格,防火、防水,住起来更舒适了。”她说。
扎西央金说,珞巴族有很多传统节日,现在不少村民希望发展旅游业,开设家庭旅馆。她认为,更多地挖掘民族文化,向外界推介,吸引游客来观光,不仅可以拓宽村民增收的门路,也让民族文化传承更有动力。
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山南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云丹曾就此到斗玉调研。他说,山南地区已经把塑造珞巴民族文化品牌作为当地重要文化保护战略。
“保留珞巴民俗文化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特色。”云丹表示,当地将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内涵,实现珞巴民俗村文化与旅游相融合。
西藏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官方资料显示,目前西藏设有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专门机构,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等89个文化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扎西央金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特色村镇,“相信在国家关心支持下,我们的建议一定会落在实处”。(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