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的“软身段”与“硬立场”

2015年03月09日15:45  来源:中国侨网
 
原标题:中国外交的“软身段”与“硬立场”

  3月8日答记者问时,中国外长王毅展现出“萌哒哒”一面,他两次打出流行的“兔耳手势”,并大量引用名言俗语,将“硬立场”融入“软话语”中,尽显“刚柔并济”的外交身段。

  外交无小事,具有很强的“硬度”。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重大关切时,王毅的回答掷地有声,硬气十足。针对中日历史问题,他强调“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谈到中国在南海岛礁上开展建设,他直言“只要是合法、合理的事情,我们就有权利做”。

  正因外交之“硬”,有人担心“软外交”效果有限,但梳理王毅答问中的“软攻略”,会发现这一方式在传递立场、原则等方面同样不打折扣、句句“中的”。

  攻略一,借用流行词。谈到中国的外交成果,王毅说,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朋友、好伙伴越来越多。“朋友圈”正是自媒体时代的一个热词。

  攻略二,套用广告语。谈到全球领事保护应急呼叫中心12308热线,王毅说“有困难,请拨12308”;谈到签证便利化问题,他又提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两句话都是在套用时下耳熟能详的广告语。

  攻略三,引用“老人言”。回应日本如何对待历史问题,王毅引用中国一位外交老前辈的话,“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把解开中日心结的皮球踢回到日本一边。

  攻略四,巧妙打比方。谈“一带一路”战略,强调不是中方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方共同参与的交响乐,用音乐类比喻打消域内国家的疑虑;“我们不会像有的国家那样跑到别人家里去搞违章建筑,我们也不会接受在自家院里施工时被人指手划脚”,则在勾勒南海复杂局势的同时,传递出“中国立场”。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外交在保持“硬气”本色的同时,越来越注重“软性”表达。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以“软”取胜、因“软”生效。

  习近平的外交范儿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外出访问,多次发表署名文章,打“文章外交”牌;外交场所更趋多元,瀛台夜话、庄园散步体现出巧思妙劲;外交演讲,穿插小故事,引用到访国典故,容易赢得当地社会的好感。

  精通英语的李克强因善打交道、会打交道受到海外媒体的“偏好”。去年访问欧洲期间,他与德国总理默克尔逛超市、向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赠足球、跟意大利总理伦齐谈美食,亲和的外交风格展现无遗。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公共外交”勃兴的今天,外交刚柔并济已成趋势,中国也在不断探索外交理论、实践、形式的创新。(记者 肖开霖 聂芝芯)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