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本报的一封读者来信引出了“扶贫第一村”
赤溪村脱贫靠“四好”

“扶贫开发是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请问尤书记,福建在推进扶贫开发上有什么设想和举措?”3月6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福建代表团开放日,本报记者率先向福建省委书记尤权代表提问。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与人民日报有关的一个故事。”尤权回答说,“1984年6月,福建省宁德市所辖的福鼎市新闻科长王绍据给人民日报编辑部写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反映福鼎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的贫困状况。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这封读者来信,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当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赤溪村也因此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
30多年过去了,赤溪村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山上搬到平地,告别了茅草房。各方扶持村民们种茶。从就地帮扶到整村扶贫开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去年,赤溪村农民人均收入近1.2万元,是扶贫开发前的60多倍。
“赤溪村的变迁,是福建乃至全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一个缩影。”尤权说,靠什么摆脱贫困?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理念,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笨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不等不靠;其次,要有一条好的路子,要从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更加注重造血功能,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第三,要有一套好的政策,深入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强化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抓好整村推进、领导挂钩、对口帮扶等各项工作;第四,要有一支好的队伍,福建省多年来实施了一项制度,派遣1.4万名干部下去当“第一书记”,同时选派技术人才到贫困地区工作,带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中央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任务相当艰巨。”尤权的表情变得凝重。“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但全面小康要的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尤权充满信心地说,“只要落实好中央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举措,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加以推进,全省脱贫就一定能够实现。”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08日 0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