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增强灵活性

2015年03月05日21:02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中国将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增强灵活性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王亚光郭信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标志着经济增长发生阶段性变化,中国决策层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也随之转变,在保持定力、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增强灵活性以提升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重点支持薄弱环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表示,预调微调,把握好调控的时机和力度,把握调控的精准性,最重要的潜台词是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成果,使短期和长期调控目标方向一致——短期应对经济周期,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防止经济下行太快、太多,长期促进结构升级和推进改革。

  隆国强指出,目前经济减速没有遇到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那样严峻的挑战,经济运行依然比较平稳,所以要“滴灌”,精准调控,不要“大水漫灌”。

  近年来,中国政策预调微调、定向调控的案例并不少见。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央行在过去一百多天的时间里接连采取了降息、降准、再降息的措施来增强市场流动性,而国务院也决定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力度,并要求推进包括重大水利工程在内的公共设施建设,加快项目审批和资金下达,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决策层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变化——发力更为精准,手段更加多元。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目前“三期叠加”(发展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过去以大规模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如果不顾现阶段的经济特征,大幅调整宏观政策取向,甚至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不仅难以阻止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还有可能加剧产能过剩、负债上升、资产泡沫、环境污染等结构性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说,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稳增长任务相当繁重,但是中国尚有较多的宏观调控手段,有较大的政策回旋余地,可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传统增长引擎和大众创业创新等新引擎来稳增长。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他还指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中国宏观调控的“工具箱”依然充足,为今年应对困难留下了余地。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将“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

  中国今年将财政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并把广义货币M2的预期增长目标由去年的13%左右降到12%左右,但强调“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预测,进一步降息、降准,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和定向宽松的方法保证适度的货币增长,将是今年货币政策调节的主线。此外,适量调节房地产交易缓解税收政策,在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下用减税和保证适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有助于经济增速企稳。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