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污染须遏制 畸形政绩观

2015年03月04日00:5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防污染须遏制 畸形政绩观

  环保无疑将成为今年两会的焦点话题之一。近日,环保部新任部长陈吉宁召开媒体座谈会谈到有关环保的五点意见,包括全力贯彻落实好新环保法,精心编制好环保“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深化环保改革工作,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持续改进工作作风等。环保部副部长潘岳也表示,2015年将成为环保法落实的关键年。

  对此,网民表示,环保问题日益严重,迟迟难以解决,根源在于扭曲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在纠偏政府畸形政绩观的同时,环保部门要拿出担当和勇气,严格进行环保执法,守住环境的阵地、法律的底线,让百姓能够尽情享受碧水和蓝天。

  政绩观遭“污染”最棘手

  网民“张世祥”指出,一次次环境污染事件的背后,虽然主角多数都是企业,但是我们总能看到地方政府的“暧昧”态度,要么被企业“绑架”,推脱责任,要么信息公开不及时,含糊其辞应付公众,要么和企业一起掩盖事实的真相,阻挠上级部门的调查。

  “追根溯源,这些环境污染恶性事件的发生,离不开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和过分看中GDP速度而轻质量的浮躁情绪。”网民“许金周”说。网民“巢江淮”也认为,不少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发展速度,满足于GDP增长,不惜牺牲环境,其根结在于扭曲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很大程度上讲,政绩观“污染”是最大的环境污染。

  环保执法应更严格

  伴随着环境形势的不断恶化,环保部门近些年来留给公众的印象并不给力。有网民表示,这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监管不严,执行乏力。“不作为”并不是没有手段,而是对现有的环境执法权、监管权没有用好用足,从而失去了对污染企业的震慑力和约束力。

  网民“薛家明”表示,新环保法增加了按日计罚、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条款,被誉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反映了政府对污染“零容忍”的态度。但是,光有决心远远不够,还需要找到迫使违法企业守法的“七寸”。目前来看,一方面环保部门可以利用社会监督,扩大监管触角,让不守法者难以遁形。另一方面,用曝光剪除污染企业的保护伞,排除行政掣肘。当然最根本的,不仅应强力赋权环保部门,还须在体制上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显然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网民“袁伊文”也表示,中国的环保执法者要顶上去,守住环境的阵地、法律的底线,不能重演之前的“过松过软”。

  相关配套制度须跟进

  有网民指出,公众应该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对各类环保公共事务进行深度参与。

  网民“巢江淮”认为,惟有配套制度的跟进,公众参与环保公共事务的权利才能落实。配套制度的核心应该是纠正一些政府“污染”的政绩观。其关键在于改革考核政绩的传统模式,将环境保护列入考核内容,使发展速度与环境保护并驾齐驱。

  网民“曲格平”建议,在必要的公共财政投入基础上,建立起较完善的环境保护考核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公共环境监测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扩大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面,建立完善全社会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在环境保护政策手段上,宜进一步使用经济手段,在环境税法草案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环境税范围,建立形成环境税体系。

  (记者 明航 整理)

(来源:经济参考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