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姚远)全国政协委员、画家李延声总是随身带着一份1986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每外出到一地,他都会循着名单去寻找当地的民间艺术家,为他们作肖像画。
这是一份与时间赛跑的工作。2011年至今,李延声共为196位非遗传人画像,而在此期间,名单上的226人离开了人世。
在今年提交给全国政协的提案中,李延声指出,不少非遗传人年老体弱,后继无人,呼吁政府加大对他们的“抢救性保护”。这位72岁的画家如今最大的担忧是许多优美的民间技艺在时代变迁中被边缘化,被人们所遗忘。
“我的非遗传人肖像画中,知名的少,很多都是默默无闻的农民。”李延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2011年,中国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非遗保护上升为国家意志。受其鼓舞,曾为作家冰心、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作画的李延声开始辗转寻找这些非遗传人。除了用毛笔捕捉他们的风采神韵,他也坚持用文字记录他们的故事。
“作画的过程通常只要半小时到一小时,但在此之前我会先采访他们,了解他们的经历和情感。”李延声说,“中国绘画的核心是传神,与真人交流,才能画出他们的精神。”
2012年,李延声在成都的一家养老院中找到了曲艺“金钱板”的传承人邹忠新。听说北京来人为他作画,年近90、双目失明的邹忠新特意穿上崭新的演出长袍,在敬老院中举行了一场说唱表演。李延声非常激动,在竹板声中完成了他的肖像画。
在李延声的画集中,非遗传人表演着传承了千百年的独特技艺,或雕刻着珐琅器,或抖着空竹,每张画作都配有对非遗的介绍和传承人的人生际遇。他希望自己的肖像画作能记录这个时代,也让非遗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看到。
一些艺术家,如粤剧艺术家“红线女”、古琴大师李禹贤,在李延声作画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另一些则为贫穷所困。李延声曾为海南黎族村落里的“黎锦”艺人作画,惊叹于这门纺织技艺中的独特民族文化。但当地人告诉他,因为耗时耗工,利润微薄,因此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门手艺。
他因此提议对部分民间工艺作品减免征税。“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都像茅台酒、紫砂壶那样经济效益好,能够依靠市场生存。”他说。
除了用提案为民间艺术请命,李延声还希望自己的画作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非遗多是农耕时代的产物,而现在的年轻人每天上网关注的都是现代和西方的东西,希望他们能更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