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忘起始,留住根脉——乡愁纪录片引发强烈共鸣
新华网北京2月27日电(记者罗宇凡)“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
娓娓歌声当中,一幅幅属于故乡的画卷渐次展开,那是青山绿水笼罩的袅袅炊烟,是黛瓦青砖石板路上的平平仄仄,是阳光映照下的新桃旧符,是旧户深宅里的其乐融融……
这是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片段。27日,一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等部委的相关负责人和多位文艺评论家聚集在一起,将目光聚焦于这部央视热播的电视纪录片。
在古建筑专家眼里,《记住乡愁》是“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在历史学者心中,《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古村中发生的历史故事给后人深刻启迪;民俗学者评价,《记住乡愁》展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传统文化习俗中蕴含的强大道德力量带给人们直观的感悟、深切的感受……
对于更多普通观众来说,这部纪录片则点燃了埋藏在内心深处、感时溅泪的那份情愫、那丝愁绪。
“有游子的地方,就有乡愁。特别是在中国,乡愁,似乎是自古至今一颗浓的化不开的味素,细品时,似乎是苦的,但又和着甜,融着涩,有些酸,百味杂陈……”上海外国语学院国际传媒学院教授赵弢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就是乡愁!
乡愁,在一步一回头中离开故土的那一刻,就已经在心中沉积发酵:一抔乡土,一张发黄的相片,一个不起眼的物什,就能使那种刻骨的思念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在乡愁的文化里,眼前的草木、舌尖的酸甜、耳畔的乡音都可以淋湿那颗漂泊的心。那是窖藏了千年的醇酒,是祖先世代耕耘的文化乡土,滋育着一个民族强大的文化根脉、情感皈依!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高速的城市化与现代化,更多的人远离了自己的文化故土,“梦里不知身是客”,镌刻在石碑上告示训诫、书写于宗祠里的堂号郡望、蕴含在田畴柴门间的勤俭忠孝……就这样随时代变迁远去,滋养生命的精神家园变得越发遥远和模糊。
《记住乡愁》基于此一时代背景,选取了100多个传统村落实地走访拍摄,通过找寻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宗族的故事,探索、发现、研读着属于我们共有的文化过往,敲打着每一个游子、过来人的心胸,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记住乡愁》片首歌词提醒:当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开家门走向外面的世界时,千万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永远记住自己根在何处、心在何方?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