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穆斯林学者谈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和平之路”

2015年02月27日18:39  来源:中国侨网
 
原标题:专访:北京穆斯林学者谈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和平之路”

  中新社北京2月27日电(杨喆 刘舒凌)“本土伊斯兰教在中国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一个外来宗教,如果与所在国和所在地区文化相互包容和理解,则能生存并不断发展,且避免重大矛盾的产生。”

  北京知名穆斯林学者、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高占福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作上述表示。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在新疆等多地发生,其背后的极端思想渗透也愈加引发关注。高占福认为,回顾伊斯兰教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的过程,对目前抵御极端思想的传入有借鉴意义。

  公元7世纪中后期,伴随阿拉伯、波斯等地商人的经济活动,伊斯兰教进入了中国内地,经过与其他宗教的长期对话以及与本地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为本土化的宗教。对这一历史过程,高占福用“和平之路”予以概括。

  伊斯兰教进入中国,一直走和平的道路、同中国社会相适应相融合的道路,是自愿自然的调整。从唐宋传入至今,各时期伊斯兰教倡导的理念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而非对立,也没有群体性反对中央政权的事情发生。高占福说,对本地文化采取什么态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宗教、一个民族在这个地区的发展大势。

  高占福主张,中国应弘扬本土的伊斯兰文化,亦即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思想,以抵御极端思想的传入。

  赴土耳其考察时,高占福发现,该国宗教人士并不担心外来的极端思想传入,因为他们有自己宗教团体培养的宗教接班人、管理者。

  高占福认为,要用正确的宗教思想解决真正的问题,就有必要通过各种介绍、研究告诉大家伊斯兰教的真正本意是什么。“不了解情况的人会认为伊斯兰教本身就和恐怖行为挂钩,实际上《古兰经》中曾提到‘即使自卫的事情也不能太过分’,伊斯兰教历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行为。”

  “维系新疆的长治久安,要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舆论对于类似问题应该以法律角度看待,不要凡事都牵扯民族宗教问题,给民众带来错误的联想。”高占福说。

  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河北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善于按宗教规律做好宗教工作。“这一最新表述非常适应中国宗教问题实际”。高占福说。

  从一度认为“宗教是鸦片”的观点到中共十八大上通过的新党章要求“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高占福认为,中国在宗教政策上所呈现的走向越来越客观和实事求是,尊重宗教的规律,重视宗教对当代社会的作用。

  中国的未来发展,宗教也可发挥重要作用。高占福以中国领导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例表示,“一带一路”是经济走廊,也是文化和宗教走廊,沿途经过多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地区。“只用经济方式来建设是不可行的,首先要有丝绸之路经过国家的友好支持和参与,然后再谈怎么去建设。”(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