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银匠村的“候鸟归巢”式过年

2015年02月20日19:22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贵州苗族银匠村的“候鸟归巢”式过年

  新华网贵阳2月20日电(记者李黔渝)把景泰蓝斑斓艳丽的色彩融合在雕刻精美的银饰饰品中,这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村民李光金家的祖传“独门绝活”。靠着这一手艺,他带着妻儿常年在外制作银饰为生,但每年春节都必须回到村里过年。

  “外面不是家,麻料村才是家。”李光金夫妻带着两个儿子在黔东南州锦屏县开铺面制作银饰已有10多年。此次回村已是腊月二十七,肉、菜、米等都是买来的,自家过完年后,从大年初二起,村里就开始吃“转转饭”,熟识的邻里乡亲相互串访,直到正月十五后才离村。这一走又是一年。

  麻料村是一个苗族村寨,虽地处偏远,却是雷山县远近闻名的银匠村。村子宁静古朴,全村90%以上的村民从事银饰锻造业。许多银匠像李光金一样,带着手艺走南闯北,只有在过年时,村里的人气才会旺起来。

  论手艺,麻料村的银匠个个是行家,打制银饰的技艺各有千秋。有的擅长编丝、有的擅长雕刻、有的擅长花丝,一块块银材被打制成精美的蝴蝶、锦鸡、鱼、花等富有民族特色的银饰品。

  银匠“游走”的生活历来如此。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侗族群众喜爱佩戴银饰,有村民告诉记者,过去的银匠是挑着工具箱子走村串寨。“走到哪个寨子,吆喝一声,一家打银饰,别家有需要的都会赶过来,往往在村里一呆就是十天半个月。”

  银匠黄培银在雷山县城开了一家银饰铺,他说,一年到头有几个月在贵阳青岩古镇、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打制银饰。“市场在外面,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麻料村村主任李玉昌说,在湖南凤凰景区长期打制手工银饰品的银匠中,麻料村就有45名。

  这里的村民常说,“万元户不是富,十万元户不算富,百万元户算小富,千万元户才算富”。村里的李光雄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开了8个银饰专卖店,已是千万元户。村民潘世龙大学毕业后仍操起祖传手艺打制银饰,在西江景区开起“苗王银庄”银饰店,还在阳朔开起分店,成为村民们津津乐道的“人物”。

  李玉昌说,麻料村170余名银匠,仅有几人留在村里接订单,平日里,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只有在春节时,麻料村银匠们才会回到村里,打糍粑、酿米酒,唱苗歌过大年。许多银匠希望,通过“古村落文化保护”方式让麻料村发展起来,自己也就能够在村里留下来。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