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2月18日电(记者赵洪南 汪伟)“商代的四羊方尊、汉代的羊型铜灯、唐代的三彩陶羊……”250余幅羊文物图片于乙未羊年春节期间亮相辽宁省博物馆,展示着羊与人类、艺术、信仰的关系。
本次展览精选了包括辽宁省博物馆在内的多家文博机构收藏的代表性羊文物图片250余幅,内容遍及金、铜、玉、石、陶、瓷、象牙、玛瑙、竹等材质的羊造型、羊饰文物,以羊为题材的书画、壁画、岩画、画像石、棺椁彩绘、瓷画,以及作为自然标本收藏的现生种野羊和家羊等。从羊的起源、羊和人的关系、羊饰的艺术解读、羊的神化等视角,展示了羊文物的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介绍,羊的驯化可以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羊形象的陶俑则出现于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作为“六畜”家族的重要成员及姗姗来迟者,山羊和绵羊伴随着中华民族步入文明,影响着我国文字、饮食、道德、礼仪、美学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马宝杰说,历朝历代,羊形象、羊题材被巧妙嵌入到宫廷礼器、贵族珍玩、民俗用品乃至寻常家用。见于瓷玉,也见于金铜;用于配饰,也用于主体造型;用于皇室,也用于民间。
“比如,玉和羊的结合是中国人对祥瑞安泰追求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马宝杰说,自汉以降,单体玉羊、双玉羊、白玉三羊等造型的玉雕都非常流行,且往往用料挑剔,雕工精纯,几成历代民俗。本次展览中有大量精美的玉质羊文物图片,观众可以一饱眼福。此外,文房四宝中与羊元素有关的笔架、山子、羊毫、印章等也将在展览中集中展示。
中国古代,六畜形象用于家用器皿的配件装饰很常见,但用于礼器的动物,通常是神兽形象,例外者唯有羊。马宝杰说,四羊方尊、双羊尊均属国之重器。而在西方世界,被神化的家畜依然只有羊,十二星座里的“白羊”和“摩羯”,原型即来自羊。温顺如羊,被神化后有了气场,多了庄严,人类和羊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止于食物、衣物和祈福的意义了。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