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鄂伦春人的生活变迁

2015年02月18日10:15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鄂伦春人的生活变迁

  新华网哈尔滨2月18日电(记者张玥、齐泓鑫)除夕前,家住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民族乡的单臣早早背上猎枪,走进山林。家里其他成员忙着准备食材,一家人为年夜饭忙活起来。孩子们穿着崭新的鄂伦春族节庆服饰,跟着老人把红红的灯笼挂上院外的木架。

  “现在懂得打猎的也只有我这样四五十岁的人,年轻人都不怎么感兴趣。”被称为新生鄂伦春族乡“神枪手”的单臣告诉记者,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鄂伦春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再大量打猎,只有节庆时才吃一些狍子、野猪等野味。

  “鄂伦春”的意思是“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族是中国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鄂伦春族不足10000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1953年,长期过着游猎生活的鄂伦春人才响应号召下山定居。

  单臣的岳母葛长云今年已经快70岁了,是鄂伦春族很有名望的老人,懂得兽皮技艺、桦树皮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家中一直延续着传统的鄂伦春族习俗。

  “我6岁的时候跟着奶奶下山定居,那时住进解放军给盖的平房,奶奶一直不肯住进来,偏要在院子里搭撮罗子(‘撮罗子’又称‘斜仁柱’,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东北狩猎和游牧民族的一种圆锥形“房子”),还叫我不要住进平房,怕房子会塌。”葛长云回忆着刚刚下山时的场景,转眼6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鄂伦春人学会了种地、养殖,年轻一代上了大学,做起了生意,再也找不到以前生活的影子。

  “刚下山时连香菜、油菜都不认识。现在不让随便上山打猎,狍子、野猪肉都成了稀罕物。”葛长云感叹。

  鄂伦春族是一个长期生活于大兴安岭山脉的狩猎民族,祖祖辈辈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这种生存方式注定了族人对生态环境的依赖。

  “孩子们都喜欢现在的生活,有电脑,有汽车,但在我看来,还是山上自由。”葛长云念念不忘在山上的生活。以前过年,吃饭时家人要轮流表演,鄂伦春族敬酒歌、传统乐器口弦琴都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孩子们最喜欢的要属饭后燃起篝火,围着篝火玩耍、跳舞,篝火要保持一晚上不灭,意味着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前打猎后,把狍皮做成大衣,狍头做成帽子,现在这些都被收进了箱子底,送进了博物馆,节庆时拿出来穿上,儿孙们还会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好。

  “鄂伦春的狩猎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越来越少的人懂得,越来越少的人能传承。”单臣道出了很多鄂伦春人的担忧。

  今年23岁的刘庆月,是下山后的第三代鄂伦春族,她在黑河市艺术学院学习舞蹈,毕业后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希望能为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出一份力。“因为鄂伦春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现在很少人会说鄂伦春语,像我这样的年轻一代的鄂伦春族,有的能听懂,但不会说,有的连听也听不懂。”

  如今,刘庆月在乡政府工作,一有空她就会组织乡里的年轻人学习鄂伦春歌曲、舞蹈,还会去找老师学习鄂伦春语。

  “我一个人的力量很微薄,但总要有人去做,我的新年愿望就是我们鄂伦春族的文化能够好好保护和传承下去。”新的一年,刘庆月希望新生鄂伦春民族乡能开发特色民俗旅游,让更多的人来认识鄂伦春,“倒逼”人们对鄂伦春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