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观平:把握外贸发展提质增效“大逻辑”

2015年02月16日05:34  
 
原标题:洪观平:把握外贸发展提质增效“大逻辑”

  “中国外贸形势真有那么差吗?”这是今年首月进出口数据公布以后,很多人的疑问。

  确实,单从数据本身看,进出口罕见双双下降,“衰退性贸易顺差”创单月新高,让市场人士大呼意外也在情理之中。但就此得出“中国外贸跌落困境”的论断,显然站不住脚。

  业内普遍认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月度出口能保持在1800亿美元以上的,都不能称之为“差”。今年1月份,我国出口2002.58亿美元,虽同比下降3.3%,但仍在2000亿美元之上。应该说,仍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与出口相比,进口降幅之大远超市场预期。一般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会促使进口量增加,形成“量增价跌”的格局。但去年以来,国内需求持续疲弱,导致进口量下滑,最终形成1月份“量价齐跌”的局面。据统计,去年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直接拉低我国进口值增速3.3个百分点,未来仍不排除其价格波动对我国外贸产生较大影响的可能。

  此外,制造业分流、汇率变动及春节因素等,均会对1月外贸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以制造业为例,一方面因国内成本优势减弱,部分制造业转向更为廉价的东南亚国家,形成了“再转移”;另一方面,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高端制造业搬回国内,形成了“逆转移”。双面夹击之下,中国制造业的压力不断加大,“中国制造业已势如累卵”的说法一度盛行坊间。事实上,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让中国拥有了成熟而完备的产业体系,短时期内是无法替代的,这也为外贸新优势的培育赢得了宝贵时间。

  由此看来,今年外贸虽弱势开局,但后市大可不必悲观,单月份数据的变动,并不能真实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随着外部环境的回暖,今年外贸形势有望好于去年。

  当然,对于外贸形势的判断是个复杂的命题,不同维度下的解读往往会有不一样的结论。我们之所以仍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分析,其目的就是为了强化这样一个认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我们要学会准确把握外贸发展的“大逻辑”,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推动我国外贸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何谓“大逻辑”?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只有沿着这个大逻辑,才能准确把握经济走势、政策脉络和发展方向,才能沉着应对新挑战、抢抓发展新机遇。

  当前,我国外贸也进入了提质增效的新常态,进出口增速已连续3年低于国民经济增速。速度降下来了,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能降下来。准确把握大逻辑,就是要处理好适应中高速增长和防止外贸“失速”的关系,力求换挡不失速、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从国际市场看,中国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已达12.2%,中国出口商品中有170多种居全球市场份额第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关系。未来,中国既要稳住外贸“量”的份额,更要提高“质”的分量,不仅要强化传统货物贸易的国际话语权,更要在越来越紧密的全球价值链中赢得尊重。

  准确把握大逻辑,还须更加积极地促进三个“平衡”,即内需与外需平衡、进口与出口平衡、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平衡。道理很简单,只有做到不失衡,才能为外贸调结构、转方式创造条件,才能让外贸可持续发展赢得主动。

  不为一城一池得失而扰,更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中国外贸发展须保持战略定力,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开拓出未来发展的新天地。(作者:洪观平 原文刊载于经济日报2月16日第四版)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