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发现船体隔舱板12道 可看出大致轮廓

2015年02月15日14:05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南海一号”发现船体隔舱板12道 可看出大致轮廓

  1987年,南宋沉船“南海一号”在阳江海域被发现。经过20年的前期准备,这艘沉睡了800多年的南宋商船终于在2007年12月被交通部广州救捞局用沉箱“包裹”整体打捞出海,并安置在阳江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等待着考古人员对这个神秘的庞然大物进行发掘和保护。

  2015年2月经过7年的保护发掘,沉船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展现在世人面前。2月2日,南方日报记者来到“水晶宫”,一探“南海一号”的发掘保护工作进展。

  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的带领下,记者进到了“南海一号”的发掘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类似建筑工地的场景,两条用于搭载摄影测量平台的红色钢桁梁横跨在沉箱上空,对沉船拼接拍摄。走到发掘现场,沉船表面的淤泥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显露出来的一层层密密麻麻的碗片、碎瓷器,以及保存完好的白色陶罐和生锈的铁器重见天日,船体四周和中间覆盖着一层白色的油布显得格外醒目,据孙键介绍,“南海一号”已发现船体隔舱板12道,白色油布覆盖的其实是沉船船体的木质结构,如果从上往下看,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沉船的大致轮廓。

  7年多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东省文物考古所的考古人员奋斗在发掘和保护现场,日复一日对现场的淤泥进行浮选过筛,在浮选过筛的浮选物里分选出细小的文物,对出土的各种文物分类放入脱盐池进行脱盐,对大型凝结物进行三维扫描采集数据,在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里通过三维视频显微镜查看文物及其病害产物的显微形貌等做了大量工作。

  “自去年‘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发掘现场出土了大概900多件瓷器、约120件金器,数千枚铜钱和少量的动物骨骼,后经考古识别,这些瓷器主要产自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等东南沿海地带”,孙键说,“这艘古沉船上的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可能有将近6万件,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出土文物的数量几乎每天都在增加,这将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究竟是一艘怎样的沉船,它经历了怎样的故事,谁拥有这些珍宝,又打算运往何方,“南海一号”还有众多谜团等待揭示。

  图/文 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来源:南方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