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特色做大产业

2015年02月14日06:28  
 
原标题:立足特色做大产业

  刚搬来江苏徐州经济开发区软件园不久的汉讯科技公司,现在打算把总部从苏州迁过来。该公司总经理刘修君说,这样做除了临近高铁便于开拓市场和公司运营外,徐州软件业市场竞争压力小、高校毕业生多等也是他考虑的重要因素。把生产基地建在徐州的升华电梯董事长罗海闽也持类似观点,落户徐州这样的老工业基地,聘用制造业方面的人才相比其他城市会更容易一些。

  显然,高铁是助力沿线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外因动力,找准产业定位、发挥传统和特色优势,以吸引到更多高端产业转移,则是优化产业布局的根本内因。

  在高铁“磁场”的辐射带动效应之外,还有一种作用叫“虹吸效应”:在高铁飞驰之时,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种产业发展要素,同样将因城市间的发展梯度落差而产生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单向的转移。如何避免“虹吸效应”?事实证明,突出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是一剂良药。

  借助高铁带来的速度优势,许多城市纷纷提出发展高铁经济带、推进产业调整升级的构想。不可回避的是,不同城市群、同一城市群内的不同城市之间,很容易出现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和产能重复建设等现象。产业雷同导致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更剧烈,处在城市群内的中小城市不仅得不到高铁带来的好处,反而将更加失去发展空间。因此,在热情面对高铁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理性思考本地的优势和不足,找准定位,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弥补不足,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支撑产业,避免陷入一窝蜂扎堆上项目的局面。可喜的是,在采访中,很多高铁沿线城市在招商时已进入了“选商”引资的阶段,更注重挑选能形成规模效应的产业。这说明对产业定位的理性考量、对产业前景的长远考虑正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

  跳出地域局限,国家层面也应对区域发展进行统筹。从世界范围看,巴黎都市圈、纽约都市圈都是很好的经验,都市圈内不同城市在产业功能上各有侧重,金融、制造、高科技、教育、港口运输等不同产业互为支撑,并且每个城市都有很强的竞争力。高铁覆盖面的扩大,将推动我国形成更多的城市群,这就需要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和规范引导,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效应,提升产业集群与高铁、资源、区位的匹配程度,发挥产业先导和创新领军作用,在城市圈内形成从研发、制造到物流、商务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更重要的是,要让高铁速度惠及更多贫困和落后地区,推动产业均衡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黄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