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学会副会长李小雨病逝

2015年02月14日02:06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诗歌学会副会长李小雨病逝

李小雨。资料图

  京华时报讯(记者田超)2月11日晚,当代女诗人李小雨因病在北京去世,终年64岁。她生前曽任《诗刊》常务副主编、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昨天,中国诗歌学会向外界发布讣告,李小雨遗体告别仪式拟定于2月17日上午10点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竹亭举行。

  李小雨生于1951年10月26日,河北省丰润县人,从小随父母在部队生活,父亲是著名诗人李瑛。她在家庭的影响下,四岁便接触诗歌。在北京读中小学后,于1969年到河北农村插队落户,两年后参军,在铁道兵基层单位当卫生员,发表第一组诗歌《采药行》。1976年起在《诗刊》编辑部工作,主要诗集有《雁翎歌》《红纱巾》等。她书写1997年香港回归的诗歌《最后一分钟》,曾被收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李小雨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令诗坛惋惜不已。《诗刊》杂志主编商震觉得也很突然,他对京华时报记者说:“李老师是个特别隐忍的人,很不喜欢麻烦别人。前年体检的时候,她就查出身体不太好,具体什么病也没跟外人说,就说是腹部有积水。李老师是因为胃癌去世的,我今天跟她丈夫交流,她丈夫说之前李老师化疗完就回家,也没住院,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她生病。”

  谈到李小雨的诗歌创作,商震说:“李老师为人和蔼,在诗歌创作上是我的前辈,她的作品质朴、厚重、有哲思。大部分诗歌都是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同时又对这些经验进行梳理整合,她的作品很有魅力,应该说影响了一代诗人的创作。我最初写诗的时候,就读过她的《红纱巾》。”

  李小雨生前担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对于当前的诗歌现状也有深入认识,她曾说:“有人问诗歌文学是不是边缘化了,边缘化是相对而谈的,诗只要是人类感情的抒发和交流,它就永远不可能磨灭,尤其是在我们中国有三千年诗歌传统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目前,诗歌形式呈现出多元化、蓬勃发展的趋势,写新诗的人很多,旧体诗也比较繁荣,很多年轻人开始写旧体诗。”

(来源:京华时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