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和罗马帝国的衰亡

2015年02月07日03:31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水资源和罗马帝国的衰亡

位于法国中部安德尔-卢瓦尔的罗马引水渠遗址

  “强盛的古罗马帝国为何衰亡”一直是个令历史学者着迷的话题,先前已有大量讨论政治、军事和社会方面原因的研究。然而,在当时地中海地区普遍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下,支撑庞大帝国的水资源的作用是长期被忽略的一个方面。最新研究指出,人口增长和城市化令帝国的粮食供给能力逼近极限,当气候变化的发生导致粮食减产和运输成本飙升时,这个帝国就难免走向衰亡。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环境学者德莫迪率领了一支由荷兰水文学家和斯坦福大学古典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希望弄清楚罗马人的农业用水管理和谷物贸易跟帝国的兴衰有什么关系。相关研究论文于2014年12月发表在期刊《水文与地球系统科学》上。

  谷物的交易其实同时是水资源的交易。一般来说,要生产一公斤谷物需要1000~2000升的水来灌溉。研究团队因此借用了“虚拟水”这一概念,希望找出当时水资源的来源以及如何在帝国境内流动。研究者利用了斯坦福开发的罗马世界地理信息网,其中包含了数百年间帝国境内的贸易运输路线,还有陆路、河道及海路上运输粮食的成本信息。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模型模拟出地质水文信息、温度以及降水状况,由此绘制古罗马时期的地质水文信息图,据以观察各个地区的虚拟水资源数量,以及其流向的距离和成本。

  模拟的结果发现,罗马人的农业系统高度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条件,十分倚重从外地进口的水资源。帝国境内到处修建的罗马式建筑——精良的公共排水系统、大型喷泉、公共浴室和厕所等,无一不在消耗本来已捉襟见肘的水资源,而罗马城则尤甚。在虚拟水资源的分配上,罗马城是最大的进口区,每个罗马城的人平均每天可以享用1100升的水。

  研究还发现,运输成本和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在地中海地区,当温度上升,粮食产量就会增加,罗马帝国对虚拟水资源的竞争会因而减少。由于公元前250年到公元400年左右欧洲气候异常温暖,所以帝国始终能以不高的成本应付粮食需求,干旱地区可以从别处进口粮食。不过,高度城市化和大量人口使得帝国对农业歉收的适应能力逐年下降。一旦气候发生大的转变,农业就会减产,运输成本也会飙升,那些过分倚重外地水资源的城市很容易迅速崩溃。当罗马帝国在公元三世纪陷入长达50年的内战时,帝国便开始衰落,加上温暖期在公元400年前后结束,此时的罗马帝国也快走到尽头了。

  (徐力恒 编译)

  水资源和罗马帝国的衰亡

(来源:光明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