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武汉2月6日电(记者夏静 光明网记者张晶通讯员连红、席奇峰)日前,湖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赴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对其2014年度的考古成果进行验收并进行学术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四方塘遗址发现的冶炼遗迹、墓葬等,是铜绿山考古发掘41年来乃至整个中国矿冶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在许多方面填补了中国矿冶考古的空白。
四方塘遗址是2012年专家在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建设选址时发现的。它的东、南、西三面被山冈环抱,中部为冶炼遗址区,东南为墓葬区,尘封于高低不一的梯田耕土下。经过两年多的抢救性发掘,考古队发现了春秋和西汉炼铜遗迹、宋明时期焙烧炉、春秋时期墓葬区等,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
“38座春秋时期墓葬,是此次考古工作最大的亮点之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树祥介绍,墓葬区与之前铜绿山发现的采矿和冶炼遗址一起,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古代矿冶生业体系,有助于研究和展示古代矿冶生产流程和产业链。
从已清理的30座墓葬中,出土了铜、玉、陶制文物及铁矿石共计56件,多数为首次发现。陈树祥说,春秋时期铜绿山的生产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楚人是管理者,越人和吴人主要干采矿、冶炼的体力活。
墓葬中不一样的葬俗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些墓葬,有的将陶器有意打破,下葬时将部分残器分别放置在棺盖上北侧或棺内;有的则将陶器、矿石分别放置于边龛中。随葬青铜武器、工具和玉器的墓均不随葬陶器。这种葬俗既暗示了墓主人为不同民族,又显示了生前不同的职业和身份。墓葬及出土物既有显著的楚文化特征,同时吴越等地方文化因素十分明显,与楚文化中心区域的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异。
墓地的发现,为解开春秋时期铜绿山的国属及采矿、冶炼生产者民族、职业身份等谜团提供了科学依据。
考古人员还在遗址上发现了东周冶铜遗迹、春秋时期和西汉冶铜遗迹、宋明时期焙烧炉遗迹,展现出不同时期的冶金水平,填补了本地区炉子类别的空白。
(来源:光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