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于英生案进入问责时任检察长或造冤假错案

2015年02月06日01:54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蚌埠于英生案进入问责时任检察长或造冤假错案

  备受关注的又一起冤假错案——安徽蚌埠于英生案进入“问责”阶段。案件中一些重大疑点——多个关键证据例如疑似真凶的指纹、精斑等缘何屡屡被无视、是否系办案机关故意藏匿等,均有待最后定论。

  据新华社电

  他幸运地活着等来了平反

  1996年12月2日上午,于英生的妻子韩某在家中被杀。当时,于英生的身份是蚌埠市东市区区长助理。于英生第一时间报案,但10天后他便被警方作为重要嫌疑人刑拘;又过10天,警方宣布案件告破,于英生作为凶手被正式逮捕。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先后两次判处于英生死刑和死缓,均被安徽省高院发回重审;最终在2000年,在没有新证据补充的情况下,蚌埠市中院又判处于英生无期徒刑,安徽省高院二审裁定维持原判。“杀妻”就此坐实。

  为替儿子翻案,于英生的老父上百次往返于合肥、北京等地,直至撒手人寰。狱中的于英生说,自己几乎已经绝望,“60岁可以出去就不错了”。

  2013年8月13日,安徽省高院对于英生故意杀人案再审一案公开宣判,认定于英生故意杀害其妻韩某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宣告于英生无罪。当年12月3日,该案疑似真凶——原蚌埠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中区大队一中队民警武钦元落网。今年1月5日上午,安徽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指定管辖,对“于英生杀妻案”的犯罪嫌疑人武钦元进行不公开审理。

  除刑讯外尚有诸多疑点

  在于英生案中,除了他可能受到刑讯,还有诸多疑点。据于英生本人及其代理律师张跃介绍,办案的公安民警曾在于英生家梳妆台的抽屉边缘提取到两枚外来指纹,不属于英生所有。但这一重要证据却没有随公安机关的卷宗移交到检察机关。直到宣告于英生无罪的安徽省高院判决书中,这两枚指纹才作为新证据现身。

  而在近期对于英生案疑似真凶武钦元的庭审中,检察机关又公布了这两枚指纹作为证据。于英生及其家人质疑,当初公安机关有意隐瞒证据。

  另外,于英生的案卷材料里,曾有一份DNA鉴定报告:蚌埠警方曾于1997年1月31日将案发现场被害人内裤上提取的精液样本送往辽宁省公安厅刑技处进行比对鉴定,根据鉴定书证实,现场提取的精液不是于英生的。

  张跃说,辩护人曾多次向法庭提交这一关键的鉴定报告,并作出无罪辩护,但始终未被法庭采纳。17年之后,这份DNA比对样本,却又成为抓获疑似真凶武钦元的突破口和关键性证据。

  此外,当年案发时,于英生配有传呼机,其通讯记录是查证于英生有无作案时间和可能的重要证据。律师发现这一记录曾被公安调取,向公安部门提出查询这一证据,得到的答复却是“找不到了”。

  据多位知情人介绍,在于英生案初期,公安部门在破案后向检察机关移交并不顺利,蚌埠市检察院曾以证据不足不予起诉。随后检察机关发生了人事变动——破获于英生案的时任公安局长调任蚌埠市检察院任检察长,于英生很快被提起公诉。

(来源:京华时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