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贷不该是谁的“羊头”

2015年02月02日04:32  
 
原标题:个人消费贷不该是谁的“羊头”

  由于不良率抬头,银行收紧消费类贷款。而要降低消费贷款风险,需用“小额短期”代替“大额长期”,更需加强贷前审查和贷后检测。但是,居民消费是用自有资金“量力而为”,且主要受意愿支配,所以收紧消费类贷款对消费需求影响不大

  个人消费贷款所谓“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一直存在。数据显示,2014年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被挪用的情况十分普遍,超过26%的消费贷款没有按承诺用于日常消费,具体来看,其中用来买房的比例达到16.20%、用作公司经营的占6.46%、用作其他的占比为3.41%。

  按要求,涵盖了买车、留学、房子装修、购买耐用品等方面的消费贷款必须“专款专用”。银监会明确规定,个人消费贷款“不得用于购房、投资等消费领域”,但个别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存在制度内容规范不够审慎的问题,贷款金额较大、期限较长,明显与日常消费属性不匹配,同时还存在贷款调查失职、审批过于宽松、贷后管理失效、员工行为管理不严等问题,使得不少消费贷被挪用于股市投资、购买住房、生产经营。对于客户来说,通过抵押贷款形式向银行申请低利率贷款,然后再将资金用于放贷获得息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客户甚至用自己的几套房子进行抵押在银行贷款,然后用于投资,赚取息差。

  上述现象导致两个结果:有些挪用的钱回不来,造成不良率提升;部分银行为防风险停放个人消费贷款。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个人消费类贷款不良率偏高,且上升速度较快。原本,相比于小微企业贷款,消费类贷款风险小、利率高,银行通常比较积极做消费类贷款。但是,目前消费贷款不良率抬头,银行在处置抵押房屋上也面临一些问题,迫使银行收紧消费类贷款,多家银行一段时间以来已经停止发放消费贷款。

  究其原因,银行管理存在漏洞,贷款用途错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资金沉淀于项目,流动性较差,客户有可能挪出去收不回来;缺乏投资渠道,挪用的资金集中在购买房产等方面。此外,民间融资的利息高于贷款利息,也是导致贷款挪用的“诱惑”因素之一。

  降低消费贷款风险,要从几方面入手。一是用“小额短期”代替“大额长期”,鼓励对改善民生、居民日常消费需求等方面投放贷款。在这一点上,要严格执行《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个人消费贷款领域风险提示的通知》,金额不超过100万元,期限为10年以内。二是加强贷前审查和贷后检测。不得将贷款调查的全部事项委托第三方完成,综合消费贷款不得用于投资,对住房按揭贷款和综合消费贷款实行分类管理,并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监控贷款用途。同时,加强对消费贷款现场检查力度,对综合消费贷款中大额、长期贷款占比较高的商业银行更要重点关注。三是提高违规成本。对信贷员操作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要严格问责与惩罚。四是完善诚信体系。发达国家的个人消费贷款成长迅速,是与他们有完善的诚信体系、个人客户违规代价大密不可分的。

  个人消费贷不该是谁的“羊头”。对于消费贷款的严格规范,市场有担忧,怕力度过大会影响消费。其实,居民消费的大部分资金来源并不是靠贷款获得,而是用自有资金“量力而为”。另外,消费行为主要受意愿支配,而不是受资金掣肘,因此即便银行收紧消费贷款,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也不会很大。(经济日报 王 璐)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