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应传递正向的价值观

2015年02月01日09:20  来源:光明网
 
原标题:我们的课堂应传递正向的价值观

  我认为教师必须要严格自律,不能随意,更不能任性。教师当然也是人,在生活中也会有自己的遭遇,会有自己的情绪和不满,但是这些东西都只是属于个人生活范围,不属于“传道、授业”的范围。作为老师,面对着学生,应该为他们着想,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如果在课堂上发泄个人不满,必然是误人子弟。

  教师授课是职业行为,不是个人行为,他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他没有权力把个人利益和情绪掺加进去,更不能假公济私。教师授课也是如此。既然是职业行为,就应该遵守职业规范,起码是要守住政治、法律和道德的三条底线。

  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比较好理解,无非是遵守宪法法律,做人不能有硬伤。至于政治底线,可能有不同理解和看法。但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在课堂上散布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不能抹黑我们的党和国家。有的教师不负责任地课堂上大发牢骚,带着强烈的情绪在抹黑党、国家和社会,这显然是不能允许的。这并不是说不可以讲授自己的学术观点,而是说不能做反面的政治宣传。有的学生在听了这样的课后,很生气地把老师告到学校。也有的学生把情况告诉了家里,结果是家长打电话到学校,说这位老师误导孩子。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课堂要传递正向积极的价值观,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没有疑问的。有网友担心课堂讲政治纪律会取消“学术自由”,我认为并非如此。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术创新的必要前提。我们国家正大力倡导学术创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学术自由”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自由”也是一个核心价值理念,它在高校里就集中体现为学术自由。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谁也不会去做取消学术自由的事情。

  现在有的学校、有的学科,西方话语一统天下,马克思主义学科被弱化和边缘化,研究马列的学者和思政课教师不同程度地受到歧视,跟自己的国家站在一起的老师受到嘲笑。这是很不正常的。现在正是纠正这一偏向的时候。这并不是说西方话语不可以成为一家之言,而是不能一家独大。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排挤到边缘,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作者:刘维德)

(来源:光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