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制度之力 强科技之体
武汉光谷激活第一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

本报武汉1月31日电 (记者顾兆农、田豆豆)“我们要让人一看这个制度设计,就有来创业的冲动。”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夏亚民1月15日说。这一天,湖北省人大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确定于3月1日起施行。
因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东湖示范区又称光谷。光谷聚集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校,56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院所,58名两院院士,是国内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可是,科技实力不一定等于经济实力,如何做好转化这篇大文章?
科技人才创业,“收益权”是关键。去年9月,国家有关部委明确授权,“国家示范区”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可以进行探索改革,先行先试。《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规定: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处置;科技成果形成后一年内未实施转化的,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项目完成人书面告知单位后可自主实施转化,转化收益至少70%归项目完成人。
机制体制的步步突破,释放了创新的巨大活力。80后大学生张宏鑫,凭借在学校“鼓捣”出的几项专利,毕业后在光谷成立公司,从事网络智能监控系统、人像识别智能社区系统等“智慧社区”软件的设计、研发和生产、销售。100万元起家,两年后公司资产500万,去年9月在“第四板”成功上市。
90后大学生付小龙,在校期间开发了情侣手机应用“恋爱笔记”,并获得首届360全国大学生应用开发大赛头奖。2013年10月,他从华中科大休学创业,获得奇虎360近百万元天使投资,2014年10月公司获得世纪佳缘网站1000万元A轮融资。
去年8月,一家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发布了武汉光谷企业“高成长20强”,清一色全是科技创新型企业。2014年,东湖高新区新登记科技型企业4293家。如今,光谷已成为全国孵化器规模最大的高新区,孵化器面积3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3000家。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01日 01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