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已有13家上市公司更换股票名称
勤换“马甲”为“贴金”?
近日,宜华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名称“宜华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已不能概括公司的主要经营内容和未来发展战略,董事会决定将其变更为“宜华健康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消息一经发布,公司股价当日涨停,此后4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近30%。
公告中提及的主营业务变化主要起因于2014年参与的两起资产重组事宜。去年7月,公司购买了众安康100%的股权,开启了进军医疗服务产业道路;12月,公司又斥资1.2亿元收购一家网络医院股权,继续深入医疗布局。而从去年7月开始,截至2015年1月27日,公司股价涨幅已经超过200%。
一名看好公司前景的分析师表示,更名等于进一步确认公司向健康医疗服务转型,相比房地产市场,医疗地产和医疗服务市场更加广阔。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公司还有传统地产项目去库存压力,短期来看企业业绩不容乐观,而转型成功与否仍有待时间考验。
“资产重组或者发布最新业绩引发公司估值变化,股价随之变动还有一定道理,只改个名字股价就涨,似乎有炒作嫌疑。”英大证券首席分析师李大霄认为,很多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业绩等重要内容并不熟悉,仅仅听公司、股票名字更改就参与题材炒作,风险很大。
《经济日报》记者近期注意到,更名确实成为上市公司“贴金”的重要手段。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2014年以来,两市共有181家上市公司股票名称发生了变化,113家上市公司变更了公司名称,均超过往年同期水平。更名的公司以机械、地产等传统产业为主,而更名的方向主要向“健康”、“生态”、“网络”、“智慧”等市场热门概念靠拢。
新“马甲”带来了追捧效应。记者统计,2015年以来,已有13家上市公司更换股票名称,除了中直股份和*ST中毅两家下跌,华媒控股、通鼎互联两家停牌以外,其余9家企业更名当天股票均出现不同程度涨幅,演绎了一波更名行情,其中深科技股价连续4天上涨。
李大霄表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更名还是应持谨慎观望态度。“更名背后反映的实质是传统产业遭遇发展‘天花板’的困境,上市公司相比非上市公司转型有资金方面的优势,许多企业主营业务并没发生实质变化,就先通过改名来提振市场信心,方便日后公司资本运作。但靠钱买来的主营业务未必有前途。”
此外,记者注意到,一些上市公司为了突出主营业务新变化,突击投资一些热门领域的新兴公司,其收购的溢价已经超过正常水平,同时,一些公司在更名以后出现了大股东持续减持行为。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尤其应当关注上市公司“换汤不换药”以及意在炒作的更名行为。(经济日报记者 郭文鹃)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