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27日电(记者 李琳海 曹婷 杨勇)“虽然现在过腊八节的人越来越少,家里人也不会像过去一样专门熬腊八粥,但热气腾腾、带着家人祝福的腊八粥却是我童年里最爱的味道。”64岁的老人杜喜莲说。
杜喜莲来自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乡,她告诉记者,小时候过腊八节,村里的小孩早晨4、5点就会起床,背上用草编成的背篼,拿上凿冰的镐子,去河边采腊八冰。回来后他们都会把冰块放在太阳照不到的南墙根里,还会在上面盖上一层雪。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八祭灶新年到。”古老的谚语讲述着中国民众和腊八节的故事,吃腊八粥、做腊巴蒜,人们用这种方式祈福新年。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赵宗福介绍,腊八节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农历12月成为“腊月”,初八这一天就是所谓“腊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赵宗福说,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民众也在这一天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从传统意义来说,这一天也传递着进入年关的信号。
“吃了腊八冰,来年不得病,这是小时候我们对腊八冰最直接的理解,”杜喜莲说,用青稞、豆子、大米、麦子等熬成的腊八粥更是让节日充满吸引力。
杜喜莲说,“腊八节”在过去的青海农家神圣而庄严,老人们通过观察冰块内汽孔的大小和形状,预测来年作物的收成:汽孔小而密就认为油菜籽收成好,汽孔圆而大就认为种豆类会丰收,汽孔成椭圆形就预见麦类丰收。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腊八文化,腊八节当日,位于青海湟源县的丹噶尔古城会清明古街还会现场熬制“腊八粥”,举行“万人品粥”活动,秦腔、曲艺、平弦等表演也会丰富节日文化。
“随着时代发展,很多年轻人忘记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有着千年历史的‘腊八节’受到了冷落。”赵宗福说。
张保华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博士生。他告诉记者,小时候,腊八到了,就意味着新年就要到来。记忆中,一碗粘稠的腊八粥,是最值得期待的事儿了。但如今,远离父母,在外求学的他也渐渐遗忘了这个节日。
“腊八节,也许我会在学校餐厅买碗腊八粥意思一下。”张保华说。
在中部省份河南,为了方便市民喝粥,著名禅院少林寺今天在郑州、登封两地设立了13个施粥点。
腊八喝粥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风俗,举办施粥活动,就是让人广结善缘,给社会增福”。少林寺禅堂堂主延奠法师在施粥现场告诉记者。
“施粥活动可以让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专程前来体验的郑州市民胡慧圆说。据她介绍,小时候很东西少,过腊八节煮粥,每次只舍得喝一点儿,一直喝到过年。在她看来,现在年轻人都爱过“洋节”,对传统节日有点“不感冒”。
吃腊八粥,除了有纪念佛陀夜睹明星成道开悟的意义外,还有温暖、圆满、和谐、吉祥等意义。古代诗文中对腊八也多有记载,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言:“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随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腊八节也逐渐为不少外国人熟知。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市区卡尔告诉记者,在加拿大没有像腊八这样的节日,这么多的人来喝粥,本身就很有意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希恩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更多年轻人更应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古老的节日文化得以传承。
“我们应该注重文化的独立性,在传承中寻找到遗失的美好。”王希恩说。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