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26日电(记者樊曦、齐中熙)回望2014,“高铁出海”是关键词之一。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上有关“低价竞争”、“亏本买卖”的担忧和质疑从未散去。如果把“高铁出海”仅仅看成是一笔交易,未免会限于争取一城一地之得失。如果放大视野,把高铁走出去放到中国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就会发现其中的长久红利。
从当下看,“高铁出海”将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支点。结束了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高铁“走出去”不仅有利于纾解国内产能过剩,还可以开拓市场,输出产品、技术、人力资源。与许多人认为的不同,中国在海外的铁路建设项目目前大多盈利,机车出口利润率也远高于国内。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高铁出海”不仅是某种产品、某样技术的输出。高铁是高端装备技术的集成,代表着一国的制造实力和科技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向全球市场输出了无数商品,但总被贴上“低端制造”的标签。高铁能够走出国门,是一个行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样本,更代表着后发经济体国家经济的转型,有利于提升中国整体竞争实力和国家形象。
对于未来的中国而言,“高铁出海”更意味着发展大格局的改变。在国内,高铁已经以速度之魅改变着中国的经济版图,走出海外,也将改写国际政治经济的大版图。从历史上看,重要交通工具的发展往往预示着国际发展格局的改写。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近代海洋交通技术把世界带向了“海权时代”,而高铁的出现,可能预示着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陆权时代的来临。
为未来布局,意味着中国在“高铁出海”的“旅程”中要有更多的战略考量。以欧亚大陆为例,如果能够建设由中国通往中亚、南亚、中东、东欧甚至最后直至西欧的高铁路线,不仅将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融合,还将为中国的持续发展打造向西的“桥头堡”,大大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高铁的互联互通,也是世界的互利共赢。
不可否认,战略上的布局和财务上的分析未必能完全对等。铁路尤其是高铁,投资巨大回报期长,短期内运营很难有经济效益。但这只是就铁路而说铁路,如果把高铁对沿线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综合考量,其综合效益不可低估。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构想,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其中关键。如果能用快速铁路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相联,产生的巨大经济、政治意义更难以金钱衡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高铁建设、布局是一项长期战略,正如国内高铁建设也历经曲折一样,只有抓住当下难得的历史机遇期,精心布局“高铁出海”,若干年后中国和世界都会享受到高铁带来的红利。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