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业余小剧团的演出故事

2015年01月26日16:26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一个农村业余小剧团的演出故事

  “只要演出好,不愁没观众”

  ——一个农村业余小剧团的演出故事

  新华网长春1月26日电(记者褚晓亮、赵梦卓)数九寒冬,滴水成冰。但只要一听说山杏艺术团的流动演出大巴要来了,村民们便早早地去抢一个看戏的好位置。大巴走到哪里,都会点燃寒冬里的“一把火”,所到之处欢歌笑语,掌声不断。而让剧团团长刘思潭和团员们从心里喜悦的,还有他们这个业余农村小剧团终于摆脱多年来的“难以温饱”而“不差钱”了。

  说起山杏艺术团,在有着全国“二人转之乡”美誉的吉林省东辽县可谓无人不知。这个农村业余小剧团已走过30多年的风雨历程,如今,成了县二人转演出的顶梁柱。2014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山杏艺术团也越发“火热”,他们新招收年轻演员20多名,重新购置演出服装和先进的灯光音响设备,演职人员的演出条件、节目质量和演出能力大大提升。

  “一路走来,我们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饥渴。也正是他们的需求,支撑我们一直坚持到现在。”年近七旬的刘思潭在访谈中和记者讲得最多的就是农民的文化需求。

  新演员、新设备、新气象,山杏艺术团在改革中调整思路,将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与文艺创作结合起来,既增加了收入,又起到宣传作用。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他们与计生系统合作创作的小品《计生情暖我家》、歌伴舞《风雨计生人》等用简洁的歌曲、活泼的表演引来农民观众的阵阵掌声。

  山杏艺术团的前身为东辽县渭津镇业余农民小剧团,1982年由农村教师刘思潭一手创办。“一开始本来是为响应上边的号召建的,但后来因为不挣钱其他乡镇的都黄了,但我坚持要把它办下去。主要是农民太喜欢了。”

  回忆起剧团当年演出时的场景,刘思潭眼里闪过一缕光芒。“十里八村的都追着来看演出,有坐马车的、有走路的,有时候一天得演三四场,好多村抢着让我们去演。”

  上世纪80年代时,渭津镇共24个村,每人每年交0.2元用来看戏,折合每场戏的收入仅为30元。演出条件艰苦,没有钱购买乐器,剧团里的二胡盒是大伙亲手做的,服装道具都很简陋,用村民的话说“看外表不像是唱戏的”。

  “我们走村窜屯,入户演出。一元钱一顿饭都吃不起,就每个人带点白菜、大萝卜等,轮番做饭,晚上住在农民家里。”刘思潭说,送戏下乡时在各村屯之间转场都要雇用农用车、马车或牛车。为了省钱,通常演员都和舞台、道具挤在一个车里。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无编制、无稳定的工资保障、福利保障等前提下,剧团的生存更是面临巨大的挑战。每场戏门票2元钱一张,勉强够演出的成本,个人基本赚不到钱。

  由于没有专业演出车,对于几吨重的钢木结构舞台,演员们每装卸一次的时间都要超过演出的时长,有时一天转场几次,大家累得筋疲力尽,晚上就睡在学校教室的课桌上。

  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剧团也没有解散,他们的坚守终于迎来了春天。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由财政资金对送戏下乡等予以补贴,加上自己闯市场,小剧团逐步发展成了生机勃勃的国有独资艺术院团——东辽县山杏艺术团。2014年,山杏艺术团收入近百万元。谈及其中的秘诀,刘思潭说:“农民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只要演出好,不愁没观众。”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