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废墟涂鸦见证公共议政空间增长

2015年01月26日02:30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讨论废墟涂鸦见证公共议政空间增长

  本报特约评论员兵临从身边“小事”讨论开始,学会如何表达与评判,从中厘清判断的标准,拓延公共讨论的空间,增长相互宽容的理性,寻找公共治理的力量,这正是议政的精要所在。

  突然走红的拆迁废墟上的涂鸦,一夜之间又遭铲除,上海康定路600弄这一小小“插曲”,出人意料成为当地“两会”上热议的话题。这或许说明,长期囿于政治语境中的“两会”,已越来越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越来越凸显出公共话题的讨论价值。

  急剧的城市化建设,日渐勾起人们的怀旧心绪。诸如在拆迁废墟上涂鸦这样的艺术,不仅表达出一代人对老房子的留恋,而且通过凌乱的拆迁瓦砾与流线型画作的强烈对比,表达艺术家对现代城市建设的一种看法。其之所以走红,乃是契合了现代化进程中人心的文化诉求。

  对于这片“沙漠上的绿洲”,行政力量以公共安全的理由予以拆除,使得艺术的话题进入公共空间,引起公共讨论在所难免。不过在我看来,讨论中或许混淆了艺术的逻辑与行政的逻辑。从艺术的逻辑分析,涂鸦者有涂鸦的自由,包括其选择涂鸦地点的权利,只要不违反法律或损害公共利益。而且,拆迁废墟恰恰构成其艺术表达的特殊场域,如果将这种画作移到行政部门专门开辟的艺术展示窗口,那么也就不叫涂鸦艺术了。所以那种告诫涂鸦者选择安全场合进行创作的意见,实属不谙艺术逻辑的枉费唇舌。

  同样,以涂鸦作品的真挚感人,一味质疑管理者的拆除行为,或许也值得推敲。拆迁废墟上的涂鸦,说到底带有一些行为艺术的色彩,涂鸦者不是要创作一幅流芳百世的画作,而是追求某一时刻某一地方的无法复制性创作,以表达最真实的内心。涂鸦者选择拆迁的废墟为载体,原本就从内心接受并预计到了被拆除的必然性。而行政的运行逻辑在于政府职能,首要目标是秩序与安全。当废墟前观者云集,公共安全的保障责任促使其必须有所作为。

  由此,涂鸦事件真正值得讨论的焦点在于,行政在保障创作自由与维护公共秩序安全上,如何实现最佳的平衡,既在艺术面前保持足够的谦抑,又不能舍弃自己的公共职责。这种平衡点的确定以及良好的治理举措,则需要借助公共讨论的平台,为行政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动力与智慧。

  或许有人认为这种小事不值得浪费公共讨论资源,但我以为这恰是拓展公众议政空间和能力的契机。何谓政治?孙中山先生的定义是:政治乃众人之事。拆迁废墟上的涂鸦,往小了说是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往大了说则是行政如何对待艺术。无论如何,都是现代化大都市里的“众人之事”。我不同意那种认为公民议政就非得是参与大政方针的制定,相反,从身边“小事”讨论开始,学会如何表达与评判,从中厘清判断的标准,拓延公共讨论的空间,增长相互宽容的理性,寻找公共治理的力量,这正是议政的精要所在。

(来源:京华时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