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1月25日电(记者 彭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位于辽宁绥中县的碣石宫,是秦始皇驻跸之地、传说中孟姜女葬身之处,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这一历史遗迹,却没有专业讲解员,为来往游客讲述背后历史的,只有一名72岁的乡村义工赵洪德。
赵洪德是绥中县止锚湾村村民,曾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1994年从学校退休后,酷爱历史的赵洪德来到当地考古部门做义工。“有关部门没有为遗址配备专业的讲解员,游客来这里观赏,根本无法领会砖石背后隐含的历史故事。”
碣石宫是一处秦汉建筑群址,占地25平方公里,1982年被考古发掘,1988年被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历两千多年的风吹日晒和世事变迁,与其他有庙宇、楼台等明显标志建筑的历史遗迹相比,行宫遗址只有一片类似荒地的灰土基石。
于是赵洪德自告奋勇地承担讲解义工一职。20年来,无论风雨霜雪,赵洪德每天早上8点都会来到碣石宫遗址义务服务。
提起碣石文化,赵洪德浑浊的双眼立刻放出光芒,中气十足、滔滔不绝地讲道:“《史记》有记载,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我是土生土长的止锚湾人,从小在遗址旁边玩耍长大。遗址和我就像是‘忘年交’的‘老朋友’。”
不拿工资、没有编制,作为遗址唯一的讲解员,赵洪德每天站在室外吹海风。为往来游客讲讲碣石宫故事,令赵洪德感到内心满足。“给大家讲讲‘老朋友’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遗址相关的秦汉文化,我就觉得自己这辈子没白活。”
从《史记》《三国策》到《康熙字典》,与碣石宫有关的秦汉历史典籍,是赵洪德多年来的心头大爱。“不多看点儿书,拿啥给人家讲?”一米七几的赵洪德自豪地说,“多年来,我一直以看历史书为乐。那些看过的书,摞起来比我人都高。”
以散落的树枝为笔,沙滩为纸,赵洪德“接地气”的讲解方式,受到众多游客和当地人的欢迎和尊重。40岁的绥中县人赵波告诉记者,在当地人心里,赵洪德已经和碣石、行宫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和碣石一样,是我们当地‘一宝’。”
看着画在沙滩上的讲解示意图,赵洪德感慨自己“有价值”的同时,也会为“后继无人”担忧。“多一个人了解碣石文化,就觉得多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活一天,就会讲下去一天。也希望有同样对碣石文化感兴趣的同志一起为大家服务。”
青春派,炫精彩。扫一扫,带走新华炫闻。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