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右一)刘军与农业技术人员交流种粮经验。 王节英摄(资料图片)
新年伊始,从农业部传来喜讯,河北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史堤村农民刘军在2014年“全国种粮大户”评选中榜上有名,这在邯郸还是第一次。
42岁的刘军看上去黑黑瘦瘦,却有着一个“时髦”的名头:“自博家庭农场主”。据他介绍,自博农场拥有2600亩土地,全部生产粮食。之所以取名自博,意思就是自豪地拼搏。“朋友们都笑话我,说我自称农场主,其实就是一个土农民。我确实是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这几年多流转了点地,实实在在沐浴在党的政策春风里。”刘军对记者说。
刘军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史堤村大多都是种菜人出身,一般人家很少种粮食。但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员外出务工,许多地方出现撂荒弃地现象。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又在不断加大。刘军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遇,如果把土地流转出来,并方连片,搞集中规模种植,既可为国家粮食生产做出贡献,又可增加自己收入。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出台了鼓励土地流转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刘军顺势而为,在县农业部门的协助下,注册了家庭农场,不仅加大投入,同时注重发挥规模种植的优势和现代农业科技的运用,努力降低种田成本,增加产量和效益。在流转来的土地上,他采用了全新的小麦无畦全密种植新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10%以上;耕种收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并采用移动式节水喷灌,平均每100亩节约用水1000立方米……由于大面积推广采用了现代农业新技术,充分发挥了规模种植优势,他的家庭农场越办越红火。
截至2014年秋,刘军的农场种粮面积达到2600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2014年生产粮食1775吨,年收入达到71.5万元,一跃成为永年县第一种粮大户。在他的直接带动下,刘营、刘汉、讲武等周边乡镇有5户农民流转土地超过500亩,总流转面积达到3000余亩。
随着流转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投入产出的不断增多,农场已成为刘军的事业。为长久经营,他不仅按流转合同提前兑现农民的田租,而且吸引附近富余劳动力为他的农场打工。良好的信誉和口碑也让他打开了市场,实现了订单式生产。
谈到新年愿景,刘军说:“我还想继续流转更多的土地,通过在这土地上挥洒自己的汗水,收获自己的成果。”经济日报记者 雷汉发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