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藏胞十八年“议政路”

2015年01月19日11:27  来源:中国侨网
 
原标题:归国藏胞十八年“议政路”

  中新社拉萨1月19日电 题:归国藏胞十八年“议政路”

  作者 白玛卓玛

  77岁高龄的夏果堪珠·益西班登今年第18次参加西藏地方两会,在归国回乡的二十载里,他见证了西藏社会的发展变迁。说起如今的生活他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夏果堪珠·益西班登曾经是藏传佛教哲蚌寺的活佛、旧西藏噶厦政府中的四品官。1959年,还在哲蚌寺出家、刚刚20岁的他,听到流传在拉萨街头的各种谣言,在叛乱中不明真相的他逃到了印度。从此开始了长达35年的远离祖国、远离故土的漂泊生涯。

  回想起在印度流亡的日子,夏果堪珠·益西班登老人说,在外漂泊的生活充满了太多艰辛,语言障碍给求职、生存带来的困难不说,无国籍、无身份受到的种种制约,更是让人倍感孤独和无助。

  其后他又去了瑞士,在工厂里做过小工、在看护院里照顾毫无自理能力的老人,还在西门子集团工作过,不论生活拮据还是充足,他心里总有一份缺憾:想要回家。

  在瑞士,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西藏家乡的情况,因为怀着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他始终没有加入瑞士国籍。夏果堪珠·益西班登说,“叶落归根,故土难离,回到祖国、回到西藏,是我生命中最正确的决定”。

  1984年,改革开放后不久,夏果堪珠·益西班登就从瑞士辗转回到了拉萨,看到拉萨街道繁华、交通便利、民众安居乐业及保护得当的佛教寺庙、文物古迹。

  夏果堪珠·益西班登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一切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看到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这一切更加坚定了他回国定居的决心和信心。

  1994年,夏果堪珠·益西班登毅然放弃在瑞士的生活,携妻子从阿尔卑斯山脚下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土拉萨定居,从此圆了他期盼多年的归国梦。

  作为西藏自治区政协常委,夏果堪珠·益西班登曾多次提交保护、弘扬西藏民族文化的提案,得到了有关部门重视,对此他感到非常欣慰。

  夏果堪珠·益西班登说,过去,僧人的日常生活是由所在寺庙和亲朋供养,僧人生活颇为拮据。而目前西藏政府惠僧利寺的政策力度,是所有僧尼不曾奢望过的。

  “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乃至僧舍维修改造补助专项资金等,如今的僧人能充分享受作为国家公民的一切社会福利保障”。他说。

  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夏果堪珠·益西班登说,有着“世界公园”之称的瑞士,在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方面,有许多严格而具体的规定。“我认为西藏在环保工作上的重视与投入,也是令人惊叹的。”

  “如今生活在西藏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日子过得舒心。”夏果堪珠·益西班登说,西藏社会所发生的每一点变化与进步,对于我们很多归国藏胞来说都有说不尽的感触。(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