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某民办高校举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集体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在场的学生和家长泪流满面,被媒体称为“场面感人”。
800多人一齐跪拜,这样的场面真的从电视荧屏来到了现实中。在古代中国,天、地、君、亲、师皆可拜,跪拜就意味着以牺牲尊严的方式,去表达对处于等级上位者的尊敬,并且是一种很极端的方式,是程度极深的自我矮化,这也是为什么乾隆接见马嘎尔尼时也会因这种极端之礼而产生外交风波。
跪拜体现了森严的等级意识,早在20世纪初就被视为文化糟粕的一种,遭受过猛烈批判。即使今天以“弘扬孝道”的名义重现,同样让人感到刺眼。在一场跪拜之后,学生、家长都“泪流满面”,这到底是因为家庭伦理关系真正得到了关注,还是仅仅源于集体行为的情绪裹挟?更深一点追问,跪拜究竟对理解孝道、对培养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多大作用?应当深入考究。
孝道被视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内涵应当是丰富而深刻的,而跪拜是一种陈旧的表现形式,对表现形式大力弘扬,便是沦为了一场形式主义。孩子跪拜家长,与其说是能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倒不如说固化了孩子服从的等级意识。如此培养出来的家庭关系,是指令下达似的单向沟通,而非交流理解的双向表达。这本质上与“棍棒出孝子”的理念没有区别,都是在家庭中复刻的一套等级关系。
用跪拜弘扬孝道也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悖。现代教育讲究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与理解,在意见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去表达亲人之爱,释放家庭的温暖。让子女懂得孝顺,应当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去理解父母的情感需要,将心比心地体谅父母,这些显然在平等自由的家庭比等级森严的家庭要容易实现。
这所民办高校的做法不是个例,在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仅是刻板复制传统仪式,便声称是进行孝道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的情况。所谓传统文化,是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概念,如何在其中寻找合理成分与当代理念嫁接,也应当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当前,“国学热”兴起时间并不长,无论是理论研究、师资培养都显不足,不少学校也缺乏沉下心来钻研精髓的耐心,只好模仿形式,于是便出现了跪拜就是孝道、流泪就算教育的情况。
弘扬孝敬文化当然没错,但还是应当少一些博人眼球、急功近利,多一些循循善诱、沉稳厚重。(杨慧婧)
(来源:光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