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PK土地,谁更可靠——宁夏平罗县农村幸福院里话养老

2015年01月14日14:12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儿子PK土地,谁更可靠——宁夏平罗县农村幸福院里话养老

  新华网银川1月14日电(记者艾福梅)虽是隆冬时节,但是灵沙穆斯林互助幸福院里却暖意融融。这里没有冒黑烟飘黑灰的火炉子,老人们在干净卫生的地暖房里安享晚年。

  灵沙穆斯林互助幸福院是宁夏平罗县灵沙乡胜利村的一家养老院,利用村里的闲置小学改造而成。幸福院里液晶电视、独立的卫生间、上下水等一应俱全,一日三餐有专门的厨师负责做饭,只要老人们愿意,衣服也可以交给工作人员清洗。

  “除了建幸福院时我们每人交的5000元押金外,这里只有吃饭花钱,每天最多10.50元。”村民马增林说。

  记者了解到,灵沙穆斯林互助幸福院最大特点是探索“以地养老、以房养老”模式。根据《平罗县农民集体土地和房屋产权自愿永久退出收储暂行办法》,老年农民可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以退出产权获得的一次性补偿及政府补贴购买养老保险,来抵扣在养老院的开销。

  然而,在这些世代务农的老人眼中,土地是他们最大的依靠,让他们放弃并不容易,胜利村340名60岁以上老人中不少人是自筹资金购买养老保险,并未退出“三权”。

  马增林家的地里通常种植玉米和麦子,年成好时一亩地收入七八百元,年成差时仅有五六百元,这点收入还顶不了在城里打工一月的收入,可他还是不愿意放弃。

  “土地是我们的根,家里也就2亩多地,退了也拿不到多少钱,还不如留着给儿子们一条退路。”马增林说。

  马增林的两个儿子都在城里打工,都贷款买了房,但他始终认为,儿子在城里打工没保障,老板说不要就不要了。留着这点地,万一儿子在城里呆不下去了回家总能有口饭吃。

  父母对子女总是无私的付出,可现在的农村,养儿防老却越来越不可靠,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稍有点能力最先带走的也是自己的儿女,老人只能“被剩下”。

  “儿子买了房还欠了一屁股债,一年也难得回来一趟,靠他们肯定不行。等开春了,我还得种好我的地,再到周边找点活干,这样才能维持我和老伴的生活。”马增林说。

  “我虽然有6个子女,但是大儿子家里有好几口人,小儿子又是残疾,他们顾全着自己就不错了,靠他们养老?靠不住啊。”76岁老人马占义告诉记者,两年前他花2.2万元买了养老保险,现在每个月有1105元养老金,可是人老病多,每个月看病吃药就得花好多钱。

  “幸亏有了这个幸福院,至少吃饭生病有人照顾,国家比儿子好啊。”马占义说。

  与马增林的想法不同,71岁的赵翠花愿意“用土地换养老”,老两口把家门一锁住进幸福院来,日子过得很惬意,晒晒太阳唠唠嗑,按时做礼拜按时吃饭。“儿子有儿子的拖累,光靠他们养老肯定不行。现在大儿子负担重不给我钱,二儿子和小儿子每个月给100块钱,再加上100多块钱的新农保,也差不多了。”

  “侍弄了土地一辈子,能为子女挣的已经挣了,该分给儿子的地也已经分了,自个手头还有2亩多,能用这块地换我们老两口的舒服,我们当然愿意退。”赵翠花说。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