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大气环境容量持续偏低,使污染物不断聚集,造成霾天气多发。 晨报记者 王颖/摄
中国气象局昨天发布《中国气候公报(2014年)》称,2014年我国气候属于正常年景。《气候公报》使用了一个新的气候指标“大气环境容量”指出,由于京津冀大气环境容量持续偏低,大气污染物不断聚集,造成霾天气多发。记者同时获悉,北京城区自去年10月中旬以来已经连续88天无雨雪天气。
京城12月偏高0.9℃
“今天这样的情况,正常情况下北京平均温度应该是-4℃,今天却是4℃。”昨天,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表示。
去岁今冬,京城不仅“温暖”,而且持续无雪。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北京从去年12月1日到今年1月8日,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0.9℃。降水方面,去年10月中旬至今几乎没有降水,北京城区连续88天没有出现雨雪天气;12月9日夜的今冬初雪完美“闪避”了城区。北京气象史上出现过的最长没有雨雪的时间是108天。
宋连春表示,2014到2015年冬季的计算时段为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底,目前刚过去近40天时间,整个冬季的温度要等所有观测资料出来后,从统计学分析判断是否为暖冬。从目前预测看,这个冬季华北地区将温度偏高。
大气环境容量持续偏低
宋连春介绍,2014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总体偏弱,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总体较差。冬半年(1-3月,10-12月)我国中东部平均风速为1.9米/秒,较常年偏小5%,大气环境容量下降。京津冀地区与近10年同期相比,大气环境低容量日数(56天)偏多6%。10月,华北地区有效降水日数偏少50%,强通风日数偏少40%,大气环境容量比常年同期偏低10%。由于大气环境容量持续偏低,致使大气污染物不断聚集,造成霾天气多发。
“大气环境容量是国家气候中心刚刚研究、投入业务运行的气候指标,是很复杂的统计指数,能反映每平方公里大气可承载的污染物,特别是PM2.5。”宋连春解释。该指数考虑风,不光是地表风,还考虑整个大气混合层通风的能力;同时考虑雨洗的作用,术语叫湿沉降,雨雪时,PM2.5随着降水沉降到地表,大气会变得干净。综合考虑诸多因素,才得出这项指标。
1961年以来第6暖年
宋连春总结了2014年我国气候的5个特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相对偏少,气象灾害影响较轻;气温偏高0.5℃,是1961年以来第6暖的年份,但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凉夏;降水量接近常年,但时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汛期早、秋雨多;台风登陆强度偏强,超强台风“威马逊”历史罕见;平均风速偏小5%,大气环境容量低,华北霾天气较多。
另悉,2014年,全国年降水资源总量为59048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589亿立方米,属正常年份。
(来源:北京晨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