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释疑中国“深水钻井航母”如何信步南海

2015年01月09日16:05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专家释疑中国“深水钻井航母”如何信步南海

  一个45层楼高、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的平台,在10几级台风中,还能稳稳漂浮在海面上钻井。这就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国内百余家单位、5000多人、历时6年共同造就的“深水钻井航母”--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这个“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了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海洋石油工业迄今为止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项。

  平台属于移动式装备,在海上打完一口油井再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打井。这座超深水钻井平台是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对海上钻井平台来说,从水面到海床垂直距离达1500米水深以上的叫超深水。”中国海油深水钻井船工程项目组总经理林瑶生说,“这座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平台自重超过3万吨;从船底到井架顶高度为137米,相当于45层楼高。”

  中国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油气资源70%蕴藏在深水区。但是南海浪高风大,如何保持平台稳定,水下钻井安全,是要解决的核心技术难题。

  林瑶生说,我们的超深水钻井平台在海上可以不抛锚也能保持稳定,平台下面有8台全自动推进器来定位和航行,根据海流和风速进行自动定位,能保持在海面上平稳不动。而且钻井作业自动化程度很高。

  “南海夏季台风、冬季季风不断,水下情况也非常复杂,对钻井作业定位精度要求很高。钻井平台的多项技术指标居世界前茅,适用海况、定位模式、定位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同类平台对比,都属于先进,能抵御南海200年一遇的台风。”中国海油深水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谢彬说。

  深水油气勘探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2006年,中国海油挂帅正式成立项目组。“当时我们面临很多挑战--没有图纸、没有经验、心里没底。”林瑶生说。

  中国海油把它当成重大科研工程项目管理,经过6年艰苦努力,终于在国内首次建成了这个超深水钻井平台。中国海油拥有该型平台自主知识产权。

  2012年5月,超深水钻井平台正式开钻以来,已先后钻井17口。特别是2014年8月,在南海北部深水区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此次发现的陵水17-2气田距海南岛150公里。据测算,这是中国海域自营深水勘探的第一个重大油气发现。中国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哲敏为主任的专家组评价认为,“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极大地带动了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及技术的研制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记者杨维汉、余晓洁)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