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也有风险吗?

2015年01月06日15:37  
 
原标题:输血也有风险吗?

  输血是现代医学救治病人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有效手段,其在治病救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现在的问题是,人们过分看重输血,而忽视了输血的风险:有些人形成了稍大些的手术就得输血的观念,一遇上手术就输血,以求保险;更有甚者,把血液当作“补品”,强烈要求医生输血,以补充营养;此外,还有“人情血”、“安慰血”等等。

  这些不科学、不合理的输血观念和行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血液资源,更重要的是带来输血风险。

  其实,输血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病救人,又会因输血风险害人。

  可以说,任何输血都存在风险,现在我们能做到的,只是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而已。

  比如输血的常见风险之一,就是传播疾病,特别是存在传播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病毒性传染病的风险。

  因为这些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血液才会产生病毒抗体,在此期间抗体检测呈阴性,但体内已有该病毒,具有传染性,医学上把传染病毒到可以检测出来的最短时间称为“窗口期”。

  如果献血者感染上述病毒后献血,该血液在检测时正巧遇上“窗口期”未能检测出来,临床使用就会导致受血者感染上述病毒。虽然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上述病毒检测的“窗口期”不断缩短,但目前即便是使用最先进的核酸检测技术,艾滋病、乙肝、丙肝的“窗口期”仍然还分别有11天、25天和59天,输血感染艾滋病、乙肝、丙肝的危险度分别有700万分之一、64万分之一和200万分之一。

  血液中病毒检测“窗口期”仍是世界难题,其带来的输血风险只能降低,还不能消除。

  同时,我国现在对血液法定检测项目是梅毒、艾滋病、乙肝和丙肝这些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还有一些非法定检测的病毒、未知的病毒(如SARS冠状病毒)以及非病毒性的微生物亦可通过输血感染,这些都会给输血带来感染疾病的风险。

  当然,经过工作人员的严格把关,临床用血还是安全的,只是我们应该避免不必要的滥用行为。

(来源:金陵晚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