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在圆满完成2014-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务之后,中国深潜试验母船“向阳红09船”再次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正式赶赴西南印度洋执行第二、三航段任务。中新社发 孙权 摄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2日在西南印度洋下潜,首次采集到海底高温热液区流体,并测量了一个热液喷口温度。
据现场指挥部总指挥于洪军介绍,“蛟龙”号此次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下潜,下潜人员成功利用载人潜水器特性对海底活动热液区开展了探测活动,在两个热液喷口分别获取了150毫升的高温热液流体样品,并测量到一个热液喷口的温度为352摄氏度。
此外,“蛟龙”号对热液区的部分低温热液喷口进行了温度测量,获得的温度为5摄氏度至12摄氏度。潜水器还布放了生物定殖架和微生物生长仪,获取了高精度的海底喷口定位数据并采集了多块硫化物、岩石样品以及水样。
于洪军说,本次下潜发现,这个热液区烟囱分布密度大,活烟囱与死烟囱相间出现,热液喷口流体喷出量大,热液流体密度高,这对研究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的海底热液系统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本次下潜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傅文韬担任主驾驶。他说:“这次是‘蛟龙’号首次到高温热液区作业。热液区地形非常复杂,很难找到一块‘落脚’的地方。另外,热液喷口温度很高,达300多摄氏度,既要操作潜水器与热液喷口保持距离,又要尽可能靠近热液喷口以测量温度并采集流体和硫化物样品,操作难度很大,是难得的一次锻炼机会。”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形成是由于大洋中脊构造岩浆等活动,温度只有几摄氏度的海水渗入地层,被海底高温岩石加热排出,高温流体与周围冷海水混合,形成高温或低温热液区,在高温热液区往往沉淀形成硫化物“烟囱”和多金属硫化物。多金属硫化物富含铅、锌、铜、金、银等金属元素且富集程度高,是人类重要的潜在海底矿产资源。(记者张旭东)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